刘忠范院士:我们需要厚积培植科学精神滋长的土壤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6-21

“我们需要厚积培植科学精神滋长的土壤”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忠范

“好的土壤可以长出优质庄稼、参天大树,而大力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我们需要厚积培植科学精神滋长的土壤,孕育和激发更多的原始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忠范近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率先指出。

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振奋人心,为科技工作者增添了新动力、新动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都离不开科技支撑,由此,我们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让科研成果惠及大众。

构建科学评价机制去功利化

在原始创新中,基础研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往往它的重大突破会带来一系列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而基础研究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有些科研人员就耐不住寂寞、急于求成。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滋生?

刘忠范答道,“实际上,这是因科学精神缺失造成。现在科技界普遍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把在《自然》或《科学》等刊物上发文章作为目的,至于能在现实中解决什么问题,就不深究了,还有的为多出成果,追求短平快,重跟踪不重原创,这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行为。”

“但不能单纯将其归结为科研人员自身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与对科研成果、人才的评价机制密切相关。现行评价机制多为引导大家做仅对自己有用的事情,如发论文直接挂钩拿学位、提职称、发奖金等,但对产业发展无大用。”刘忠范进一步指出。

他认为,要做有用的东西分两个层面:对科学有用,可留在科学史,写进教科书;要对国计民生有用,真正把一项研究变成造福社会的产品。

“对于科研成果、人才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去功利化,而非单纯量化指标,为科研人员‘松绑’,才益于他们沉下心做事。” 刘忠范强调。

科学家要对国家发展有担当

多年来,刘忠范都心系国家命运,屡屡在做科研或行业趋势发展报告时,针对石墨烯行业的创新及发展方向,提出理性的思考,甚至是及时敲打。

“石墨烯,是目前炙手可热的新材料。为了做出最好的石墨烯材料,我从2008年至今投入研发十年,深刻感触到行业之水有多深,而看到“泡沫化”群众运动式发展方式,特别担心会热极一时,大家不去坚持做本来富有前景的产业。”刘忠范说。

刘忠范指出,“科学精神实际是追求真理,追求事实本身的事情,由好奇心驱动,其实质就是关注、认识和解释自然,没有私心杂念,更无过多功利性、虚荣心。”

“石墨烯未来能够形成产业没人能打包票,这需要我们把材料做到如理论或理想中的水准,把其某个特性的应用做到极致,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把本来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这都非常需要大力提倡科学精神,少一点功利性,多一点责任心。”刘忠范进一步说。

他表示,作为科学家,特别是院士要有责任担当,处处为国家产业发展着想,带动更多的科研人员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带头人和先锋队。

身传言教熏染学生热爱科研

“如果你自己不热爱科研,甭想让学生去热爱”,这句话刘忠范院士经常对同事和属下讲。

现代光电化学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岛昭,曾是刘忠范在东京大学留学期间的老师。“在科研道路上,他是对我影响最大的领路人,把我带入科学殿堂,对科研萌生浓厚兴趣。”刘忠范回忆道。

“印象颇深的是,老师家离办公室很远,从早到晚都比我们在学校的时间长,搞不清他每天睡几个小时。而在指导学生时,他总会在看似不起眼,甚至乱七八糟的东西中,找到具有科学价值的东西。这恰恰就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刘忠范指出。

“正是因为他对科学的那份热爱感染到我,让我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刘忠范强调。

一位从师刘忠范的博士生告诉记者,刘院士经常晚上边啃面包边赶去参加每周组会,细致过问他们的学业及科研进展情况,一起探究科研问题。

“当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之后,高兴只是一瞬间,而通过针对性指点帮助学生得到成长,我特别有成就感。这正是我做老师的乐趣所在。”刘忠范说。

最后,他自豪地表示,到今年6月底,是他从国外回国25年。期间,培育出47位正教授,还有众多的副教授,其中包括诸多“千人”“万人”“长江”“杰青”“优青”,相信很快会有院士。


内容来源:中国科技网

来源:中国科技网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index/fangtan/2018-06/21/content_683162.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科研人员 科学精神 刘忠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