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转型需要“技术、人才和包容”三要素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6-05-30

原标题:创新与转型 “3T”最关键

创新与转型 “3T”最关键

——英国创业创新专家李俊博士为中国科技创新支招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商学院创业创新专家李俊博士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世界上公认的创新活跃型国家,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迫切需要加快经济模式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这需要处理好技术、人才和包容(即“3T”要素)之间的关系。

企业创新需“三管齐下”

根据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的理论,创新型经济的“3T要素”分别指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在李俊博士看来,技术是创新型经济的载体和标志,也是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成果;人才是创新、技术进步的动力;包容性文化和激励机制则有利于实现人尽其才。

李俊把中国技术创新的现状概括为“二次创新活跃,开创性原始创新薄弱”。他认为,针对当前原始创新薄弱的局面,国内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方面“三管齐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国际并购获取核心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设立研发基地进行原创型研发。但中国能否成为创新型国家,最终将取决于国内自主创新的能力:即原创知识的开发和创造性运用,以及对国外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

创新型人才是根本

在国际上,一个国家拥有工程学位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是衡量其创新型人才资源的标准之一。在李俊博士看来,技术进步的根本在于创新型人才,中国具有世界上庞大的创新型人才库。首先,中国的高等院校理工科在校生人数居世界之首,2014年理工科本科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140万。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超过100万人,近年留学海归人数持续增长,共达36万人。再次,近几年中国通过各种人才计划,从国外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2014年仅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申报人数就达5720人。具有同等意义的是,2006年以来,中国的创业模式实现了从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的转变。据测算,全国每年进行机会型创业的人数达8000万以上。这表明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既有数量庞大的科学技术人才,也有相当规模的不惧风险创业者。让创新型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包容性创新文化待营造

李俊博士认为,在创新型经济的“3T”要素中,中国当前最需要的是营造包容性创新文化。包容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对人对事的开放心态。在中国培育包容性创新文化,需要注重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包容创新过程中离经叛道的观念和行为。创新的本质就是做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目前中国大量存在的是在既有技术范式上的二次创新,缺乏以开创新技术范式为宗旨的原始创新,二者在创新特性上具有本质区别。从现有技术范式和思维习惯的角度来看,原始创新的观念和行为似乎离经叛道,这就要求社会要有包容心态,在观念上扭转凡事强调整齐划一这种不利于创新的观念。

第二,包容失败。原始创新的成功率低,重在锲而不舍的追求。今天苹果公司创新硕果累累,但当年它因创新受挫也曾奄奄一息;同样,美国硅谷因诞生了一批世界级企业而被视为创新宝地,但硅谷的成功恰恰是建立在大量创新创业失败的残酷现实之上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胜王败寇”的观念不利于包容失败,亟待扭转。

第三,包容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中国的创新模式注重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与市场双管齐下、互为补充。另外,中国模式强调战略规划、凝聚共识、政府主导和自上而下。这种创新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明确创新战略愿景,集一国一地之力支持创新,但也存在挤压市场、过渡干预的风险。包容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就是要包容市场经济中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减少社会寻租的机会。(驻英国记者 郑焕斌)

(责编:赵竹青、马丽)
内容来源:人民网科技

来源:人民网科技

原文链接: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6/0530/c1007-28388862.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李俊 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经济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