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笑到最后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9-10

20180911180527_73079a.jpg王绍慧(左三)在实验室查看试验数据受访者供图


    采访快结束时,天色已黑,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红宇精工)董事长王绍慧转身望向窗外,对面的五层临街楼是红宇精工的厂房——他的主战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是楼顶亮起的红色大字:红宇人的奉献,亿万人的平安。

    这句标语是王绍慧想的。“听着很有激情,很适合我们。大家的奉献感、自豪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激情两个字,王绍慧常常讲。他从技术员到研究员,再到今天的董事长,这个词贯穿始终。

    “一定要有激情”

    “哪有三十多年!”听到身边同事算出的数字,王绍慧大笑着摆手。可是转念一算,他恍然间明白过来,“三十三年,日薄西山啦”。他开起玩笑,一口四川味儿的普通话。

    从1985年大学毕业来到红宇精工算起,王绍慧在这里已度过了33个寒暑。公司最初在重庆市远郊区,后来搬到现在的城区。“公司以前在山沟里,生产、生活条件跟现在没法比。但那时候的人身上更有一种激情,对我触动很大。”从老一辈身上感受到的对事业的热情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王绍慧希望把它们传给年轻一代。“每年公司都给新来的学生进行入职培训,我都会去培训现场讲话,推荐他们看《火烧圆明园》《冲出亚马逊》,以此唤起他们的激情。干我们这项事业一定要有激情、有热情。”王绍慧说。

    除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在很多讲述中,都埋着有关“激情”的草蛇灰线,指向如今的王绍慧。“小时候我家在四川农村,我们那一带有很多兵工厂,很神秘。能去兵工厂是很光荣的,我很羡慕。”王绍慧说。

    1999年,王绍慧作为技术专家被外派到巴基斯坦,待了五个多月。“当地人特别尊重我们,专门建了一个专家招待所给我们住。当地人一听说你是中国人就会说‘朋友朋友’,主动跟你握手。”王绍慧回忆道。

    前几年去谷歌公司参观,王绍慧“深受启发”。“谷歌公司对研发人员太好了,累了就可以玩游戏、骑车、游泳等,放松休息。”为了给红宇精工的技术人员创造好的科研环境,王绍慧做主在军品科研大楼里给每个工位安了折叠沙发床。

    “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为他们创造一个越来越好的研发环境。”王绍慧说。在他的主张下,公司在科研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都给予科研人员一定的倾斜。

    “我常说同志们一定要努力,拿出让人惊艳的产品啊!”王绍慧笑道。

    “不能只管当前,要看长远”

    看得出,王绍慧并不是个“自来熟”。虽然他语速快且言之有物,但说话间总带着点不好意思。直到说到怎样带领企业搞创新,他才算打开了话匣子。这是他的“激情”所在。

    红宇精工是一家成立于1969年的“国防三线”企业,现在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已经成长为集科研和制造为一体的国家重点企业及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之所以没有被“时代列车”抛下,甚至闯出一片新天地,王绍慧把功劳归于“创新”。

    “我们虽然在山沟里,但我们在创新方面没有掉过队。公司一直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首位,每年公司在科技方面的投入都占到总投入的10%以上。”王绍慧说。

    “不能只管当前,要看长远。”王绍慧说,“坚持项目研制与基础应用研究并举、特种产品发展与汽车零部件发展并举、国内装备与外贸出口并举。不断研发新产品,做好基础研究、预先研究。”

    这些“并举”绝非是“纸上谈兵”,这些都是王绍慧在跟竞争对手一次次的“短兵相接”后总结出的经验。主管科技和产品开发工作多年,他在这方面感受很深:“由于公司研制特种产品的性质,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普通的工业企业,而是国内著名的科研院所,这些单位不差经费、不缺人才。所以我们别无他法,唯有以创新对创新,比谁的成果多;以韧性对韧性,看谁的定力强。”在今年上半年的一个项目竞争中,红宇精工靠高效率、低成本、质量稳定战胜对手,笑到了最后。

    人才是基础。为了引人、留人,王绍慧可没少下功夫。“每年我都亲自去高校招人,不问出身、不看分数,我就看你有没有真本事。”王绍慧讲了很多自己招人时会关注的细节。如今红宇精工有近4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有硕、博士学位的员工近200人,是行业内的“顶配”。

内容来源:科技日报

来源:科技日报

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09/10/content_403429.htm?div=-1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