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为女科技工作者争取更公平有利的事业环境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9-17

timg.jpg

或许是得益于从小练习体操,常年坚持锻炼,年过七旬的王志珍院士依然身形挺拔,神采奕奕。

王志珍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曾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卸任政协职务后,除了继续指导学生科研工作外,她对中国的学术和教育环境进行了更多的思考探讨,为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职业权益努力呼吁。

中国现在有3600万女科技工作者,占科技工作者总人数的近40%。这样一支庞大的女性队伍在科研领域撑起了“半边天”,甚至在大飞机、超算、高铁等重大科技创新领域成为领军人物,同时对提高全社会科学素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生物学角度看,女性在智力上与男性没有任何差别,而坚韧性、宽容力、自律能力则具有更大优势。但由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女性在科学研究征途上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在生育前后几年中,需要付出的更多。

“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女性在家庭中应该承担更多家务,孩子的教育成长更需要妈妈,就连孩子生病了,请假的也基本是妈妈,”王志珍说,“但科研工作有很强的持续性,需要长时间的高度专注,生儿育女这段时间必然会给女性的职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王志珍会长等领导的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近年来大力呼吁提倡女性科技工作者退休年龄延后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女性科研人员的事业发展创造更公平、更有利的环境。同时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科学基金的女性年龄上限从35岁提高到40岁;推动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年龄申请上限比男性放宽2年。还有一项实际成果是推动女性可以因生育原因而延长在研项目结题时间。

“我们对女性权益的呼吁,并非要求在名额人数、能力标准上得到特殊的照顾,而是切实考虑女性在生育期所承担的哺育后代的天然任务,应该从时间上给予一定的宽容,这是对女性科研人员的真正理解和支持。”王志珍说。

这些政策调整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烈拥护,并已取得显著成效。有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申请青年科学家基金的女性比例从2010年的37%上升到了48%,大约三分之一的申请者年龄在36岁到40岁之间;同年女性获得资助的比例也上升了10个百分点。

除了改善性别问题的合理化制度,王志珍认为,社会舆论引导对女性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也非常重要。

她对社会上流行整容热、“宫斗戏”热播以及“做得好不如嫁得好”之类说法十分担忧:“女性过度关注外在容貌、把自己依附于男性,实际上是对女性的自我贬低,这种导向对女性成长非常不利,忽视了内在能力建设、价值观的塑造。”

王志珍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是新中国第一代“红领巾”。男女平等的观念在那个时代深入人心。“我从小受到的教育里没有‘骄娇’二气,这对我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永恒的价值理念,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她认为,虽然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观念更加多元化,对女孩的教育应当更加强调“人”的价值观,适当淡化性别色彩,强调远大理想的树立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她列举了身边的同行、学生、晚辈,能够处理好工作和生活关系、在科学领域不断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优秀女性大有人在,在国际科学大会上做主旨报告的女性也越来越多。她说,非常高兴看到一大批年轻的女科学家已经成长起来,有的在国际上已经具有领先地位,有的为强国建设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由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女科学家论坛9月18日将在北京举行。自2008年以来,女科学家论坛已连续举办11年。王志珍告诉记者,今年论坛主题是“科学素质与科技女性”,一批来自多个领域的杰出女科技工作者将探讨新时代如何更好发挥女科技工作者作用,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更大贡献建言献策。

来源:新华网

科技工作者 王志珍 科学院院士 院士 女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