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上山东”是如何出炉的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9-11

    “2009年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经过全省上下近两年的努力,顺利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给山东和全国沿海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作为“海上山东”的发起者之一,回顾起青岛海洋开发30年来走过的历程,青岛太平洋学会会长刘洪滨感慨万千。


英国进修 要把先进海洋理念方法移植到中国
    1987年夏,刘洪滨作为中英友好奖学金首批获得者赴英国进修两年。曾先后在剑桥、威尔士大学进修、考察西方的海岸带综合管理。
    “说实在的,出国前从事该领域研究有五六年时间了,但对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当刘洪滨足迹遍及英伦三岛和西欧部分海岸,考察了英国的多处国家海滨公园、遗产海岸、大型港口、核电站、自然保护区、海滨旅游度假区后,他对西方国家海洋管理的先进理念、方法有了初步了解。
    “面对中西差距,我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面对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那时,刘洪滨暗自下决心,要把西方先进的海洋保护管理理念和方法介绍移植到中国来。


学成回国 拉开“海上山东”建设大幕
    1989年春,刘洪滨学成回国,经过调查研究,于1990年向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姜春云同志递交了《山东海洋开发战略之我见》的建议。
    同年,刘洪滨和3名同事历时半年起草了《开发保护海洋,建设海上山东》的报告,作为山东省在全国首届海洋工作会议上的讲稿,这是“建设海上山东”的概念首次在山东的官方文件中提出。
1991年4月,时任省长赵志浩在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近期重点开发利用1980万亩浅海滩涂。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实现陆上一个山东,海上一个山东的战略设想。”从此,“海上山东”建设拉开了序幕。


科教兴海 半岛蓝色经济区统筹海陆
    青岛作为海上山东建设的排头兵,一直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上世纪90年代,国家科委几次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青岛、烟台、威海召开。水产养殖的五次“蓝色浪潮”,皆发源于青岛、成形于山东、向全国辐射。
    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综合效益亟待提高等问题。为此,山东找到了“芝麻开门”的钥匙:科教兴海。
    “科教兴海以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海洋教育发展水平,构筑海洋高端人才高地为重点,是海上山东和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刘洪滨介绍说,“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明确提出,未来的海洋产业发展依托的是科技支撑。”科技进步对海洋产业的贡献率应达到70%以上,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65%,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领域关键技术超过60%。
    青岛以世界眼光谋划的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充分体现了海陆统筹的理念。半岛蓝色经济区已逐步实现“一核、两极、三带”的总体框架。“一核”,指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两极”,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三带”,分别指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同时,青岛还在规划实施“东部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和“北部高新区”三大工程。

 

(编辑:纪粹琳   审核:姜森)

来源: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www.qdast.org.cn/newslist.asp?id=22273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时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