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印尼贯穿流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0-11

日前,美国气象学会《物理海洋学报》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袁东亮研究团队与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及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有关印尼贯穿流受西边界流影响发生变异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通过对印尼海马鲁古海峡连续4年的潜标观测,发现马鲁古海上层环流平均输运向北流向太平洋,澄清了过去对马鲁古海上层环流的模糊认识,并首次估算了输运平均值约为1.0 Sv (1Sv = 106 m3/s) 。观测显示,2014年春夏季,印尼贯穿流突然向南增强,流量总变化达14 Sv,其中年际变化有3.5 Sv,与风强迫的变化响应不同,这些变异主要是由太平洋西边流——棉兰老流路径发生跃迁引起的,并且该变异可能对2014年厄尔尼诺的发生、发展过程起到了抑制作用。

团队观测发现,罗斯贝波与西边界流相互作用能够引起印尼贯穿流的变化,从而为罗斯贝波在太平洋西边界的非线性反射提供了坚实证据。袁东亮研究员在国际上最早发现,罗斯贝波在西边界的非线性反射与经典的线性理论不符,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直接的观测证据。团队前期关于西边界流在缺口处的多平衡态和迟滞变异过程动力学理论分析(Yuan and Wang, 2011; Wang and Yuan, 2012),为分析马鲁古海潜标数据提供了理论基础。“太平洋西边界流与边缘海交换的动力机制”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些原创性成果,为太平洋西边界流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观测基础。 

 

印尼海上层环流示意图

马鲁古海峡海流时间序列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来源:CSOL1950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Q3ODA3OA==&mid=2247486688&idx=2&sn=ee6e9c88d0a45384ae6e43738f927670&scene=0#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罗斯 宋体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观测 潜标 边界 输运 马鲁古海 贝波 太平洋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