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会志愿者印象:受邀参加中国首次气候与健康传播学术研讨会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0-25

为响应国家的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号召,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与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一起组织举办了“中国首次气候与健康传播学术研讨会”。关于这次研讨会,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做了详细汇报,所以我在这里只想分享我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心得。

微信图片_20181025091113.jpg

这次研讨会的关注点是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做好气候与健康传播的工作。作为中国绿发会志愿者,我比较留意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这个在研讨会上只是略微被提到。那就是地球平均气温的升高会威胁一些物种的生存。以下我就只分享这次研讨会中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做好气候与健康传播的工作的内容。

首先要讲到的是这次研讨会里不少嘉宾——从在开幕式致辞的领导到演讲嘉宾,都提到的“天人合一”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这是因为对气候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研究是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气候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讲得最好的是《中国中医药报》社长王淑军。他指出“气”是中国文化里贯穿一切的,从自然界的气候到人的气血,“气”无处不在。作为中医理论核心的“五运六气”讲的就是自然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既然气候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如此密切,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就顺理成章了。讲气候变化的嘉宾很多。中国气候传播项目研究中心来了最少7位(包括本次研讨会发起者,去年年底上任的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郑保卫教授),大多讲气候变化。还有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前副主席Jean-Pascal van Ypersele。

关于气候变化,嘉宾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及其影响,尤其是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5°与升高2°的比较——平均气温升高2°比平均气温升高1.5°后果要严重得多。所以要有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微信图片_20181025092012.jpg

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工作是气候传播——向大众传播气候变化的信息。中国气候传播项目研究中心的王彬彬建议建立名高校气候变化联盟,在高校设立气候变化专业,举办全球气候行动峰会,调动公众参与气候行动,等。广西气象服务中心总编导罗桂湘指出气候传播的难点是其抽象性和与大众的距离。她介绍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具象化表达(比如:动画片,唱山歌)来提高直观性和缩短距离。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秘书长赵大兴介绍了他们为气候传播所做的努力:让气候变化进入课堂,推行全国低碳日,发放气候变化传播手册。深圳市标新科普研究院理事长陈素平介绍了他们的气候变化科普工作:举办论坛,进行全球作品评优,举办展映。中国气候传播项目研究中心的王彬彬举了一个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的改变由老师到学校到教委的例子说明NGO可以起到自下而上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上,赵大兴秘书长介绍了他们的26°空调行动和绿色出行。中国气候传播项目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志强讲了在建筑、交通、食品、通讯等5个领域进行低碳干预。武汉市节能监察中心副主任项定先介绍了武汉市为低碳的实现所做的努力。磐之石环境与能源中心项目经理姜超介绍了低碳医疗卫生和具有气候韧性的医疗卫生系统。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医疗卫生部门的碳排放占他们本国总碳排放的相当大的份额:美国10%,欧洲5%,中国的医疗卫生部门的碳排放等于某些国家的全国总碳排放。所以,医疗卫生部门的节能很重要。

微信图片_20181025092758.jpg

对健康传播,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做了最专业最详细的报告。他强调共建共享是本研讨会的主题,提出以健康共治实现全民健康管理。中国传媒大学的唐远清教授提议设立中医药传播学,研究中医药的传播。他指出健康传播的重要性和难度,以及中医药传播的作用。可惜这次研讨会中观众没有提问题或者发言的机会,否则我会就此发言提问的。

最后要分享一下我最喜欢的部分:比利时前环境部部长Evelyne Huytebroeck 的Good Food Brussels(布鲁塞尔良食)。他们在城市里大楼顶上种菜,以此实现从种到煮全自己干来保证食物的质量。他们努力改变食堂(学校食堂)、餐馆、咖啡厅。他们为绿色经济项目和新建的小企业提供支持。Good Food Brussels既对环境有利——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减缓气候变化,也对大众健康有利,所以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Huytebroeck女士也讲了Indoor Pollution(室内污染)。她指出室内污染问题比较少被提到,但是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有80%的时间在室内渡过。她介绍了他们为减少室内污染而做出的努力以及为减少环境污染做出努力所取得的成绩。

微信图片_20181025092128.jpg

另外,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金石讲的西藏的传统生态伦理也非常富有启迪性。西藏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尊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气候与健康传播要从观念入手。

微信图片_20181025093936.jpg

这次研讨会给我总的印象是大家都觉得气候传播和健康传播都难,都需要人才。问题摆在那里,解决办法有一些,但是不系统。这让我想起沈阳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陈浩成老师, 因为他的生物时代科学家论坛能让气候传播和健康传播工作变得容易多了。

文/中国绿发会志愿者卢建华  审/Sophia  编/Angel

来源: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原文链接: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6543.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