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应有包容的人文情怀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1-01

  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和人文与社会科学。其中的自然科学是感悟自然,发现规律。工程技术是尊重并运用自然规律而发明技术,为提高人类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而从事有价值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首要的价值追求应该是追求真理,或者简而谓之曰“求真”。
  伟大科学家求真的例子很多。比如伽利略为证明自由落体加速度是一定的,在比萨斜塔上把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做自由落体实验,结果证明,两者同时落地,说明地心引力对物体具有同一的加速度,为牛顿力学奠定基础;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监禁直至被烧死;爱因斯坦挑战牛顿经典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空间、时间的可变性,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科学就是不懈地求真,在实践中寻求真知,用逻辑思维和实验观测判断真知,独立思考,不问利害,只问是非。反之,浮夸浮躁、弄虚作假是为一个真正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所不齿的。
  真、善、美应该是包括科学技术工作者在内的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正如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先生在为我的第二本诗集《荷塘新月——王玉明诗词选》的题词中所说,“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这个总结十分全面而深刻,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不仅应当求真,而且还应当求善、求美。这里不妨引用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名言:“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汇合。”
  在这方面可以举出许多中外科学大师的典型例证。例如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音乐造诣也很高,而且对人类命运充满了热忱的人文关怀。他奠定了核能的理论基础,但坚决反对将核能用于毁灭人类的战争目的,始终如一为和平、民主、自由、人权而奔走呼号。对于教育他还提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华人科学家当中,我想举杨振宁和丘成桐两位仍然健在的科学与人文大师为例。在这些大师身上生动体现了科学技术工作者对于真、善、美人类普遍价值的追求。
  科学技术工作者应该有包容性的人文情怀。清华大学校歌有云:“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梁启超先生根据《易经》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精髓;而另一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纪念王国维先生的碑文上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则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精髓。这真可谓“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释、道,虽然不免有糟粕和局限性,但更有其精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应该采取包容和扬弃的态度。
  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无论在自然科学与技术方面还是在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都应该有包容性的宽阔胸怀,应当用友善的理念对待学术争论。对不同科学流派和技术路线,要公平公正,兼听则明,取长补短,良性竞争,对科学与技术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败,更应该体谅和宽容,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
  (作者:王玉明,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来源:科协企业创新中心

原文链接:http://news.scei.org.cn/art.php?aid=637662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爱因斯坦 科技工作者 王玉明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