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1-23

2005年10月12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终于全线铺通。全长1956千米的青藏铁路成为“世界屋脊的钢铁大道”,架起了“世界屋脊”通向世界的“金桥”。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历时六年建设,正式通车运营。十几年来,青藏铁路科学的运输安全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技术设备运用更加成熟,成为世界高原铁路运营管理的典范。全体青藏铁路参建人员以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为目标,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上,战胜艰难险阻,攻克工程难题,完成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这一伟大壮举,书写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

 

铺就雪域天路

在2001年之前,西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修建青藏铁路,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百年期盼,更是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深切愿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进藏铁路建设,曾在不同时期做出安排,但进展比较曲折。

青藏铁路从西宁经格尔木至拉萨,全长1956千米。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修建西宁到格尔木段铁路,这段铁路长814千米,最高海拔3700多米,施工队伍进入高原,重点工作都已铺开,但却遇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在物资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工程不得不停工。1974年,青藏铁路西格段复工,施工队伍再上高原,于1979年把铁路铺到格尔木,1984年交付正式运营。

此后,由于多年冻土技术和高原卫生保障等难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青藏铁路停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再次把建设进藏铁路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我国铁路部门组织勘测设计部门进行大面积选线,深入细致地研究了青藏线、甘藏线、川藏线和滇藏线四个方案,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青藏线和滇藏线方案,进行现场考察,提出了向国务院首荐青藏铁路方案的建议,获得国家批准。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典礼正式举行,这项宏大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4729a4.png

▲唐古拉以桥代路特大桥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千米,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有960千米,多年冻土地段有550千米,铁路经过的最高点是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站。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铁路部门精心组织,国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青藏两省区党委、政府和沿线各族群众大力支持,全体建设者和科研人员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攻克了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优质高效地建成了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青藏铁路加深了西藏与青海、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省区的联系。西藏向东可融入“成渝经济圈”,向北可融入“陕甘宁青经济圈”,向西还可以通过公路铁路连接尼泊尔等周边国家。2014年,青藏铁路的延长线—拉萨至日喀则铁路的通车,进一步将铁路运输的优势向西藏的中西部地区推进。2016年5月,由兰州与日喀则合作发往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公铁联运国际班列正式开通,西藏与印度、尼泊尔等多个南亚国家接壤的区域优势和地缘优势已经初步显现,铁路相关设施的进一步发展更使西藏成为辐射我国西部、中部地区,通往印度洋、南亚的物流集散地。

攻克“三大难题”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最具挑战性、最富探索性的工程项目,工程建设主要面临“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广大建设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依靠科学技术,展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一系列世界级工程技术难题的联合攻关,实现了青藏铁路建设的自主创新。

冻土攻关成果显著 多年冻土是青藏铁路建设必须解决的头号工程技术难题。铁路部门借鉴国内外铁路、公路以及其他行业的一些建设经验、教训,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组织中国科学院、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中铁西北研究院以及其他单位,联合开展多年冻土难题攻关,走出了一条有效解决多年冻土冻胀、融沉问题的新路子。一是制定勘察、设计和施工暂行规定,填补了我国没有冻土区铁路建设规范的空白。二是开展现场冻土工程试验研究。在全线冻土工程展开施工之前,现场选定5个不同类型的冻土工程作为试验段,进行工程措施观察试验,及时用获得的阶段性科研试验成果指导全线的设计和施工。三是创新设计思想,突破传统理念,确立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利用天然冷能保护多年冻土,这是设计思想上的一大革命。四是总结出一整套确保地下冻土不融化的工程措施,如片石气冷路基措施、碎石(片石)护坡或护道措施、通风管路基措施、热棒路基措施、路基铺设保温材料和对极不稳定的多年冻土地段采取桥梁通过等。针对不同特点的冻土地段综合采用工程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连续几年的冻融循环观测,多年冻土上限普遍抬升,路基下界地温降低,路基工后变形大都在2厘米以内,小于设计规范允许值,已建成的路基、桥涵和隧道工程结构坚固稳定。冻土地段线路平顺,一开通列车运行就达到100千米/时的设计速度。中外多年冻土专家现场考察后认为,青藏铁路建设采取的冻土工程措施可靠,在解决冻土问题方面体现了世界先进水平,反映了最新科研成果,走在了多年冻土工程领域前列,为发展多年冻土工程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e7b028.jpg

▲在青藏风雪中,职工坚持精检细修

卫生保障成效突出 青藏铁路沿线属于高寒缺氧地区,最低气温低于-40℃,而且严重缺氧,有些地段属于“生命禁区”。为保证建设队伍能够上得去、站得稳、干得好,铁路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把关爱建设者的健康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制定了青藏铁路卫生保障若干规定和卫生保障措施;建立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形成健全的管理机制,从源头上确保健康人员进入高原;研制了高原制氧机,成为参建人员必备的劳保用品。从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到2006年7月1日通车运营,青藏铁路每年都有2万~3万人的建设队伍在4000~5000米高海拔地方施工,累计接诊患者53万余人次,有效救治脑水肿479例、肺水肿931例,没有发生一例高原病死亡。中外高原医学专家现场考察后认为,青藏铁路建设的卫生保障工作,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珍惜人的生命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对世界高原医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环境保护成绩优异 青藏铁路沿线海拔高、温差大,动植物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青藏铁路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环保、法规环保和全员环保,实现了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铁路的目标。一是贯彻落实环保法规。组织专家现场调查,依法按程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书(含水土保持方案),经批准后作为指导设计、施工和环境管理的依据。二是依靠科技,攻克植被保护等环保难题。在海拔4300米、4500米、4700米的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地段,进行植草、植被恢复、植被再造和草皮移植试验,都获得了成功,并总结推广,开创了世界高原、高寒地区人工植草试验成功的先例。安多以南至拉萨间形成了300多千米“绿色长廊”。三是切实保护野生动物。组织专家深入调查研究野生动物习性,了解掌握野生动物迁徙规律,根据不同野生动物习性,在远离站场的路段设置了3种形式的野生动物通道共33处,这在我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尚属首例。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迁徙监测数据显示,野生动物通道的使用率已经从2004年的56.6%逐步上升到了2011年以后的100%,区域内野生动物活动自如,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2008年,青藏铁路环保工作获得了“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四是采取保护江河源水质措施。施工单位在错那湖顺湖路段,用13万条沙石袋垒成20多千米护堤,有效防止了湖水污染。拉萨河特大桥施工使用旋挖钻机干法成孔,避免泥浆污染拉萨河水。尽量少用地,缩小开采石料范围,完工后及时平整,恢复地表原貌。五是开展全员环保工作。每个职工都有环保手册,对不准猎取野生动物,爱护植物、草皮、景观等都有一套严格规定,形成了人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使各项环保措施在基层都得到了落实。经青藏两省区环保部门监测表明,青藏铁路建设对河流水质无明显影响,冻土环境未出现明显改变,沿线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未受破坏,沼泽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全国人大环资委和国家环保总局等部委现场检查后认为,青藏铁路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范例,是依法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青藏铁路建设环境保护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示范意义。

 

运用高新技术构建安全之路

先进的技术设备成为青藏铁路运输安全的有力保障。青藏铁路公司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管内干线全部使用分散自律式CTC调度集中系统,支线采用了TDCS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实现了运输调度指挥和管理的远程化、信息化、智能化。

7a9a05.jpg

▲青藏列车在藏北草原运行

青藏铁路格拉段装设了视频监控系统,重点风区还装有俗称“顺风耳”的大风监测预警系统,在重点地段设置了52处大风监测点,玉珠峰至当雄间的32个车站安装有184套道岔融雪设备,保证降雪时段车站道岔能顺利转动,该系统也是首次在国内铁路线上正式使用。

青藏铁路还建立了行车、安全综合信息视频监控系统,包括供电远动控制装置,可集中处理各种运营管理信息,使行车设备状态一目了然,尽在掌握。基于这些先进技术装备,格拉段的45个车站中有38个实现了无人值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作业人员。

青藏铁路冻土区段长达550多千米,青藏集团铁路公司结合多年冻土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在重点区域建立了76个路基长期监测系统断面;委托科研单位建立了多年冻土长期监测系统,加强冻土区段日常检查和养护;采取片石保温隔热、辅助热棒降低地温等措施,确保多年冻土路基始终在可控状态,冻土区段列车时速可达100千米/时。

十几年来,青藏铁路集团公司的“青藏铁路运营环境监测研究”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16项科研成果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安全生产、工程建设、运输服务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有效发挥了科技创新保安全的作用。

攻克高原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的青藏铁路,十几年间一直安全运行。片石保温、热棒恒温、以桥代路等高原铁路建设技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展示出中国“智”造的精益品质。同时,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青藏集团公司加强运营管理,不断更新设备技术,总结管理经验,通过高原铁路将“中国智慧”载入世界铁路发展史册。

 

天路带来福音

这条被誉为“雪域天路”的铁路,不仅给我国高原冻土领域的研究带来重大成果,更重要的是推动了青藏高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藏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对外交流,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青藏铁路打破了制约青藏高原发展的交通“瓶颈”,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拉动了青藏两省区经济跨越式增长,给西藏实施的“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开放带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青海大力实施的“一轴一带四区”发展战略带来了强大动力支撑。青藏铁路廉价、快速、安全、舒适、便捷的运输条件,提高了出青、出藏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促进了绿色农牧业、特色藏药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特色产品不断进入全国和世界市场,走进千家万户。如今,每天有近30趟高原列车奔驰在青藏铁路上,进出藏旅客日均达到0.91万人次。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品、建材、成品油等大宗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入西藏,近千吨西藏特色产品“坐上”火车运出高原。可见这条被各族人民称为“青藏高原经济线”“团结线”“幸福线”的铁路,在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b0bd.jpg

▲首趟棉农专列开行

青藏高原各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尤其是藏族文化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运送大量国内外游客进藏,方便藏族群众外出,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交流渠道,扩大了藏文化的认知范围,促进了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发展。青藏铁路沿线车站建筑充分体现了藏民族的文化特色,各种标识、说明用汉、藏、英三种文字注释。进藏列车大量采用体现藏文化传统的祥云、荷花和黄、红、白等图形、色彩元素,让旅客在站上、车上就能更多地了解藏文化。列车广播和电视也增加了西藏文化艺术、宗教历史、风土人情的介绍内容,使旅客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藏族传统文化,感受雪域高原的独特魅力。

b63a51.jpg

▲青藏列车上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

青藏铁路运行以来,无论从科研、经济,还是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显示了巨大而广泛的良好作用。2016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是将川藏铁路列为“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这意味着川藏铁路建设被正式提上日程。川藏铁路建成后,成都至拉萨的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的48小时缩短至13小时左右。预计“十三五”期间,青藏两省区铁路将形成“东接成昆、南连西藏、西达新疆、北上敦煌”的枢纽型路网结构。

岁月,像一支如椽巨笔在雪域高原写下令人惊艳的沧桑巨变。青藏铁路已经成为青藏高原与祖国各地交流沟通的纽带。在未来的路上,用雪域天路做锦绢,以民族团结为笔墨,西藏与祖国母亲共同绘制和谐发展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文/铁总轩 图/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

青藏铁路 雪域天路 热棒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