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帆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2-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

      本网讯  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国家信息中心、求是《小康》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8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 12月15日在北京揭晓: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杜晓帆榜上有名。

      34年前,杜晓帆毕业于南开大学博物馆学系,毕业15年之后,他又获得了日本国立神户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杜晓帆曾先后供职于甘肃省博物馆、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2001年至201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2015年至今,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会常务理事、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充分拓展,一直深耕于乡村发展中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的杜晓帆发现,中国的乡村遗产有很多,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传统村落名录,至今已达4000余个,仅贵州省黎平县一县就有93个传统村落。“它们大多古朴、秀丽,但在发展上则明显滞后。”在杜晓帆看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传统村落不能因为保护掣肘了发展,也不能因为发展冲破最后的底线,“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提升,而是全方位的复苏。尽管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农耕生活遭遇了现代化的巨大冲击,物质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但蕴含在遗产中的内在发展动力并未消耗殆尽,它固有的美好仍然在吸引着人们前去耕耘。”

     杜晓帆现在还担任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从今年8月开始,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受国家住建部委托,于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传统村落和乡村遗产的调查,第一期在安徽、浙江、福建、贵州、山西五省展开。杜晓帆也身体力行,深入“田间地头”,参与了此次调查,“传统村落作为正在使用和发展中的遗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也是社会结构关系的组织体现,它仍然保有着强烈的发展诉求。”杜晓帆说,“传统村落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但不管是对其价值的判断、保护利用方式的探索,还是对乡村振兴的回应,仍需要还原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去进一步理解。”

      4年前,杜晓帆曾获得过第四届全国绿色国土优秀工作者称号。他主编出版了《乡村遗产的核心价值研究——以贵州楼上村为例》、《从历史走向未来——亚太地区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之路》、《东亚纸质文物保护与传统造纸》等著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他还曾主持管理“大明宫含元殿保护修复工程”“库木吐拉千佛洞保护修工程”“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东亚传统纸质文物保护”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并主持国家省部委多项科研课题。

     颁奖词是这样来介绍杜晓帆先生的:突破不易,传承更难。著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教授杜晓帆从业三十年来,走遍全国三十四个省市,关注参与不同民族的乡村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任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期间,他在国际社会呼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话语体系,始终致力于扩大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中的影响力。在保护中守望,在传承中发展,他的脚步,从未停下,他的思考,从未停止。杜晓帆的获奖感言,更加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文化遗产给予我们滋润道德的力量,这个全面小康才是全面的。”(王京涛 文/图)

 

责任编辑:肖亚楠

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会

原文链接:http://www.csote.org/n12174177/n12284262/18092346.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