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十讲》征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1-16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我们! 导LEAD语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以下简称《三十讲》)通知要求,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高潮,充分发挥智库高端人才在阐释党的理论、解读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8年8月,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面向省智库高端人才开展学习《三十讲》体会征文活动。此次活动受到智库高端人才的积极响应,现选刊部分作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源头”和“根茎”的作用,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质之所在,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无法割断的文化命脉。”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越加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当前,尚存在着“对优秀传统文化向度理解有偏差”“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新不足”和“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乏力”等困境和问题,需要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持“两创”方针,补充、拓展、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2]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如果将社会主义文化比喻成一颗参天大树的话,那么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这片“沃土”上,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4],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中,创造了革命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党对“从孔夫子到孙中山”[5]的宝贵遗产的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来源和重要基因[6];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则同样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7]。三者“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8],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标识[9],而这其中,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源头”和“根茎”的作用,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

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就是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1]。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用蕴含其中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12]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更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质之所在,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无法割断的文化命脉。

二、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战略性的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以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的困境和问题。

(一)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度理解有偏差

在当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还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部分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后无限拔高,“似乎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就是贬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反之,则应把马克思主义请下指导地位的神坛,重走历史上尊孔读经以儒治国的老路”[13]。还有一部分则依然忽视甚至敌视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都是糟粕,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被归罪于传统文化,认为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中,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很显然,这两种声音,都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度缺乏准确的理解,或将传统文化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良方,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或将传统文化全盘视为糟粕,忽视了其中优秀的成分,割断了精神命脉,是“民族自我”的丧失和自身文化价值的不自信。[14]

(二)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阐发和提炼不足

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既有其积极的、有利的一面,亦有着其消极的、落后的一面;既有着与时俱进、可以古为今用的一面,也有着受制于时代,局限于过去的一面。因此,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必不可缺的。然而在当下,许多地方,甚至许多学者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到位,对于传统文化去芜存菁的扬弃工作做得并不完善。许多与时代脱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腐朽落后因素和糟粕文化也一并被错误继承和宣扬,没有把握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更谈不上科学阐发和精确提炼。不少地方所谓的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竟是不加选择的大肆宣扬诸如郭巨“埋儿奉母”、董永“卖身葬父”、吴猛“恣蚊饱血”等原版的“二十四孝”故事[15],所传承和弘扬的根本不是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三)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乏力

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与载体,“文献典籍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化内涵”[16],保护文化遗产,挖掘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价值,是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亦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但是很遗憾的是,在城市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地方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乏力,表现在:一方面,一些地区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粗暴的解决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冲突,致使一些珍贵的古建筑、古村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对文化遗产缺乏科学的认识,以保护为名行破坏之实。如对于许多重要的文献典籍、文物藏品藏之深箧、束之高阁,以密不示人的方式达到“保护”之目的,而更甚者,则是以修缮为名,恢复古建、古迹,或再造古建、古迹,却实质性地使古村风貌、文化遗存、地方风情荡然无存。[17]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18]。传统文化是在自然经济的社会土壤中形成和流变过来的,在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的同时,其本身也“浸润着封建主义思想和小农意识的糟粕,杂糅着许多消极、保守的惰性成分,具有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局限性”[19]。从这一点上来讲,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精准挖掘、重新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复兴,更不是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重走“尊孔读经、以儒治国”的老路,而是积极的从中华文明千年发展的历史经验当中汲取营养,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获得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0]。步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为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所震慑,在欧风美雨的侵袭下变得“花果漂零”,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多层面冲击下,传统文化日渐沉沦、消解和失去“活性”,处在被外来文化吞噬的危险境地[21]。“一个抛弃或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因此,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够有坚持坚定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22]我们应当自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辉煌成就,自豪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看到“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看到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磅礴力量。

(二)坚持“两创”方针,补充、拓展、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走出文化保守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个极端,还仅仅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必须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并“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23],才能真正的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使中华文明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其中,创造性转化侧重于现代转型,是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而非简单的因袭和固守。如近年来,央视先后推出的《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节目,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置于现代传媒的形式之中,通过现代传媒、明星效应等现代方式,有效的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并收到了广泛赞誉。创新性发展着侧重于提升超越[24],即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使之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事实上,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具有与时俱进的显著特征,其价值内涵一直在不断的丰富。先秦之际,先师孔子讲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实质也并不是对于三代先王之道一成不变、一字不改的继承,而是有所扬弃的进行“删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在继承其内涵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世之情随时以处中,因时而处中,其形制虽变,但精神内核如一,充分体现了儒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观念。

而无论是创造性转化,还是创新性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探究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的。因此,还尤其需要我们“加强研究阐释工作,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尤其是需要我们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25]

(三)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真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需要推动“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需要“加强研究阐释工作”,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需要“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26],归根结底,是需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2017年初,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的伟大目标,并从“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27]六个方面做了具体的任务部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实现指明了政策方向。在此基础上,各地区随之掀起了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潮,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也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构建,充分应用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喷薄欲出,“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逐渐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道:“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2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社会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需要牢牢把握文明发展的脉络,秉持客观、礼敬的态度,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创造中华文明的新辉煌。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194页。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7日。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7日。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658-659页。

[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6]马蒙,马新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作为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与发展》《东南学术》,2018年第5期,第9-17页。

[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页。

[9]马蒙,马新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作为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与发展》《东南学术》,2018年第5期,第9-17页。

[10]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7日。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06页。

[1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光明日报》2015年7月3日。

[14]范晓峰,郭凤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7期,第33-37页。

[15]李先明,成积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理论、实践与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第138-145页。

[16]张岂之:《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党史文苑》,2016年第23期,第46页。

[17]李先明,成积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理论、实践与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第138-145页。

[18]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13页。

[19]李先明,成积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理论、实践与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第138-145页。

[20]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194页。

[21]成积春:《传承、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山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3页。

[22]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195页。

[23]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07页。

[24]刘京臣:《“两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文学遗产》,2018年第5期,第25-33页。

[25]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07页。

[26]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07页。

[27]《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28]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作者:成积春    曲阜师范大学

来源:gh_562f69198929 山东科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c4OTQyNw==&mid=2247486789&idx=2&sn=63c2421a208c48cd511aeaf3616bf879&scene=0#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华 文化建设 先进文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