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因霍芬大学成果转化率为何那么高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1-17


20190117080436_4f2805.jpg

 

■曾志敏

成立以来,埃因霍芬理工大学致力于与当地高科技企业进行合作,甚至有学校的工作人员笑称:“我们培训企业的工程师,企业培训我们的教授。”

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是世界范围内技术成果转化率较高的高校,学校和企业合作非常紧密,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都把研发中心直接建在校园,几乎分不清校园与企业研究中心。

埃因霍芬理工大学位于荷兰科技城埃因霍芬市,成立于1956年,是一所比较年轻的大学。这所大学当初之所以成立是政府为了解决该地区的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一开始主要为培养工程师。

成立以来,埃因霍芬理工大学致力于与当地高科技企业进行合作,甚至有学校的工作人员笑称:“我们培训企业的工程师,企业培训我们的教授。”可见这所大学与企业的密切联系。

埃因霍芬大学利用不到40年的时间迅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2003年欧洲委员会的报告中,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在欧洲的研究类大学中排名第三(前两名分别是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同排名的是慕尼黑工业大学)。

2017年《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名发布的“全球25所与创新企业合作最紧密大学”中,埃因霍芬大学排名第一,是世界上与企业合作最紧密的大学。在各种版本的世界一流大学排名中,埃因霍芬大学的实力都在全世界第50-100名之间。

埃因霍芬大学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研究和科研成果市场化机制。该校设有14个大的研究实验室和40个小的实验室,所有的实验室都可以单独对外进行合作,每个实验室都有对外合作联系人和成果转化的负责人。

实验室面向社会承接各种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问题,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与他们就科学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联系。这些大大小小的实验室与几十家科技企业建立了合作研究中心,直接参与到各大企业的基础研究中,包括阿斯麦 (ASML)、壳牌、飞利浦、通用、恩智浦(NXP)等在内的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遍布校园。

除了这些大的合作研究中心之外,各个实验室都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研究机制,各大公司都把各种研究设施搬到了实验室。例如,太阳能实验室与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欧洲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联盟(Solliance)、飞利浦、丰田等机构与企业进行合作。

这么多企业愿意与埃因霍芬大学深度合作,一方面在于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另一方面主要因为大学对科研成果的归属非常开放,企业可以获得最大比例的回报,例如联合研究中心近年为这些企业带来的突破性基础专利多达500个,而学校在合作中获得的专利只有60个。

除了对外合作的课题之外,埃因霍芬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可以自己申请课题,学校设立了完备的研究支持网络,包括基金、技术、法务、知识产权领域等专业人士,为相关课题提供全方位的建议,对于特别的课题帮助联系外部基金和相关领域的校友协助。

对于师生利用学校和自己的科研成果创业,埃因霍芬大学也是积极鼓励并提供近乎全程的保姆式服务。除了学校有完整的研究支持网络之外,在每个实验室都有帮助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人员,负责寻找和选取基金支持、提供法律和知识产权服务。相关的支持人员都通过社会招聘,通常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尤其在跨国企业有运作经验的知识产权服务人员。

埃因霍芬大学鼓励师生创办知识密集型企业,包括利用学校的知识产权和完全自主创业,学校都给予支持,针对每个领域的创业提供相关的基金辅助,并且在科技领域给予相关的专家指导。

对于刚起步的企业,埃因霍芬大学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从成果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到成立公司、早期资金支持都给予一条龙的服务。目前学校已经产生150家比较成功的科技型创业企业,每年有30家新成立的科技型创业公司。

这样的体制之下,埃因霍芬大学获得源源不断的对外合作机会,老师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每年能产生大量的原创性和突破性成果,也为科技人员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科研人员专心于自己的研究。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开放式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或许是大学迅速崛起的一条捷径。仔细分析了国内一些高校专利,虽然数量众多,但有市场价值的极少,一方面是涉及的主题在国外已经有相关研究,基础性专利已被占领,另一方面专利申请的质量极差,就算有成果也得不到保护,其他公司完全可以免费使用。

这与大学的研究片面追求论文与专利成果,而不在意实质解决的问题价值不无关系。中国高校的很多成果都集中在容易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的领域,对于一些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并且具有风险的原创性和突破性的领域自然就少有人问津。

在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方面,与埃因霍芬大学这种全程保姆式专业服务相比,国内的高校也缺乏相关的专业服务人员,导致研发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而且还有巨大的法律风险,甚至产生清华付林案那样的悲剧。

科研人员的使命是用科学成果解决社会的问题,这中间所有的障碍都应该清除,任何时候科研体制都不应该成为创新的阻碍。

在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我国高校的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体制还基本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缺乏面向市场和社会的畅通渠道,也缺乏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这样造成在研究方面不能朝着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方向前进,对社会的具体问题缺乏了解,也不能从企业获得第一材料。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342764.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成果转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