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实现室温固态可编程量子处理器,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PJ量子信息》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2-01

量子计算是一种依照量子力学理论进行的新型计算。量子计算将有可能使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大大超过今天的计算机,但仍然存在很多障碍。大规模量子计算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提高所需量子装置的准确性有困难,尤其是在可编程量子处理器上。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首次在室温大气条件下实现基于固态自旋体系的可编程量子处理器,且研究成果已于日前发表在《NPJ量子信息》上!


据悉,量子计算利用量子叠加性,能够有效处理经典计算科学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可编程量子计算是量子计算走向实用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经典计算而言,用户通常使用同一种硬件架构就可以灵活地完成多种多样的计算任务。此外,目前绝大多数量子计算实验仅仅被设计来运行特定的量子算法,如果要执行新的量子算法,往往需要重新配置量子计算的硬件。


尽管编程量子计算概念的提出就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它能够在不改变硬件的前提下,仅需要配置这些量子处理器的若干参数就可以实现各种不同的量子算法。但由于室温固态体系中的量子比特通常面临嘈杂的噪声,其量子相干性非常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在室温固态体系中开展可编程量子计算演示仍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杜江峰课题组利用金刚石中的电子自旋与核自旋作为两量子比特体系,首次实现了室温固态自旋可编程量子处理器。研究人员利用绿色激光脉冲实现该量子处理器的初始化和读出功能,并利用一系列高精度的微波与射频脉冲序列来执行量子算法。

 

他们设计了一类普适量子线路,将一系列量子算法的执行转化成为相应的微波和射频脉冲的幅度和相位参数。对于用户而言,仅需要对这一系列参数进行有效配置,就可以完成多种量子算法,避免了繁琐而且昂贵的硬件重新配置!此外,研究人员在该可编程量子处理器上成功运行了Deutsch-Jozsa 算法和 Grover 搜索算法,算法的成功率超过80%

 

预期在未来,通过提升该量子处理器的材料(金刚石)性能,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算法的成功率。另外,此举还展示了可编程量子处理器的灵活性,并向构筑室温固态量子计算迈出了重要一步。

 

如果您对计算机网络、移动计算等这方面的学术资讯也有一定的了解,请参加第四届智能计算与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ICSP 2019。该会议由西安石油大学与AEIC学术交流中心联合主办,主要围绕智能计算信号处理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


内容来源:AEIC学术交流

来源:AEIC学术交流

原文链接:https://www.keoaeic.org/consultation/2103.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量子计算 量子信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