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公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2-19

  2019年2月18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组织了向中国科协推选2019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专家评审会。浙江大学华跃进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中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吴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通过评审。国科协公厅2019年两院院士选人推选工作要求,现候选人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19年2月19日-25日5个工作日)

见请与国空间科学学会院士选人推荐工作组联系。

选人华跃进,候选人吴季研究员况附后。

 

   联系人:恒兰英

电  话:010-62559882   手  机:13701115429

   传  真:01062582691    邮  箱: lyh@nssc.ac.cn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2019年2月19

选人华跃进授情况:

 华跃进教1959年5月出生,工作单位浙江大学,研究方向为端微生物抗辐射理、生物体DNA损伤修复机制。

  华跃进教授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

 

 

 

 

 

 

 

 

 

 

 

 

 

 

 

 

 

 候选人吴季研究员情况:

 吴季研究员,1958年4月出生,作单中国科学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专业领域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微波遥感与空间探测技术)

吴季研究员在工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

吴季是我国空间科学卫星事业的主要推动者、组织实施者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提出了我国空间科学战略规划和发展路线图,主持了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一期),开创了科学目标主导的空间科学卫星任务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支持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为我国的空间科学卫星事业发展作出了系统性的重大贡献。

吴季是国内干涉式综合孔径成像探测技术领域的开拓者,提出、设计并研制了国内第一台机载综合孔径辐射计;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利用最少天线单元获得完整干涉采样覆盖的时钟扫描成像机理,解决了高分辨率与系统复杂度难以兼顾的技术难题;并由此演化提出了沿圆环稀疏分布至满阵的多种干涉式成像创新方法,带动了干涉式成像技术在风云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日冕和行星际物质抛射监测、低频宇宙背景及黑暗时代观测多项重大应用,使我国在该技术领域取得了国际领跑地位。

2006年,吴季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2010年至2018年,任国际空间科学研究委员会(COSPAR)副主席;2015年,当选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Fellow);2016年,当选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同年,英国《自然》杂志将吴季评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2018年,吴季荣获中国航天基金会特别奖。

出版专著《2016-2030空间科学规划研究报告》、译著《电磁波理论》等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一、牵头组织开展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规划研究,推动了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立项并作为专项负责人组织实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近年来空间科学卫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系统性的重大贡献。

自2006年以来,吴季牵头组织了“空间科学项目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2016-2030空间科学规划研究”及“空间科技至2050发展路线图研究”,提出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两大主题“宇宙和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在“十二五”期间,作为专项负责人组织实施了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圆满完成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和实践十号科学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等任务,悟空、墨子等第一批重大科学成果已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并先后入选习近平主席的2016年、2017年、2018年新年贺词及十九大报告。

吴季提出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重大性(Impact)和带动性(Involvement)”两个最核心的遴选和评价准则。2017年,他在《Nature》Comment栏目发表了题为“Maximize the impacts of space science,Put research goals first when prioritizing and managing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rojects”(Nature 551, 435-436 (2017))的文章,2019年发表“空间科学任务的价值链管理和产出评估”(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2)文章,对科学卫星任务的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论述。

二、牵头组织实施了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双星计划等一系列科学卫星工程中的科学有效载荷研制,在有效载荷研制与集成方面开创了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解决了一系列工程难题,确保了这些具有重要科学内容的重大工程型号任务的成功。

在空间探索与科学卫星工程中,为确保科学目标的实现,科学有效载荷的研制与集成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吴季开创了在论证阶段重点抓载荷配置与技术指标论证,在背景型号阶段抓载荷关键技术攻关,在工程可行性论证阶段抓系统关键技术,在设计阶段抓科学载荷使用环境需求和技术接口,在初样阶段抓试验与标定,在正样和发射场测试阶段抓生产工艺和操作质量控制的有针对性的科学载荷管理方法。在嫦娥一号、三号任务中任科学探测有效载荷总指挥,先后负责数十台有效载荷的研制和集成,牵头处理了数十项质量归零问题,并在多项重大决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了任务成功。在中国与欧空局联合“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中,吴季任应用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和中欧合作中方联系人,提出了“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并协助首席科学家刘振兴院士主持有效载荷配置、研制和科学应用系统设计。双星计划于201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与欧空局Cluster星簇联合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探测”,联合团队被国际宇航科学院(IAA)授予“2010年度杰出团队成就奖”。

三、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干涉式综合孔径成像探测技术的研究与研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时钟扫描干涉式综合孔径辐射计、太阳极轨射电望远镜等新概念、新机理,为我国在该领域实现国际领跑做出了开拓性和引领性的贡献。

从1996年开始,吴季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干涉式综合孔径成像探测技术研究,于2002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机载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获得世界上第一幅空间分辨率优于2º的X波段地物微波辐射亮温图像。他首次提出时钟扫描(异步旋转扫描)干涉式综合孔径辐射计概念和设计方案(Ji Wu, et al, Sci. China E, 2009),获得发明专利(专利号2007101193425),由此演化提出了沿圆环稀疏分布至满阵的多种干涉式成像创新方法,解决了高分辨率与系统复杂度难以兼顾的技术难题;他发现了圆环满阵分布比目前公认最好的Y型和T型阵列分布具有更合理的基线冗余度,从而可以带来更高的图像质量(Ji Wu, et al, IEEE Trans. on GRS, 2017)。以此为基础,在子午工程二期中他提出了1公里直径圆环阵列(VHF-UHF)干涉式太阳射电望远镜,目前已获批立项实施。基于稀疏圆环阵列扫描成像新机理,他设计研制了直径3.5m的同步轨道毫米波大气探测仪全尺寸工程样机,获得了国际上空间分辨率最高(角分辨率0.06º)的微波辐射图像,使我国在该项技术上实现了国际领跑。利用上述新概念和新机理,他将干涉式成像探测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小卫星编队的分布式空间探测领域,提出了太阳极轨射电望远镜探测计划(SPORT)、月球轨道低频射电编队小卫星计划(DSL)等空间探测计划,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并被遴选为先导专项背景型号任务。2018年,龙江二号搭载的DSL实验载荷首飞成功。2014年,作为国内唯一受邀作者,他为《Radio Science》期刊撰写了干涉式综合孔辐射计专题综述文章(M.Martin-Neira,…, J. Wu, A Invited Historical Review, Radio Science, 2014)。

综上所述,吴季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和空间科学任务特点的工程管理方法,且实践成效显著,为我国空间科学卫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系统性的重大贡献,全面提升了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他在干涉式综合孔径成像探测技术领域提出了多项原创性的新概念、新机理,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我国在该领域实现国际领跑做出了开拓性和创新性的贡献。

 

 

 

 

 


内容来源: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来源: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原文链接:http://www.cssr.org.cn/cms/readNewsViewlet.rt;jsessionid=9D19175FF0BC1D41129F173FF1E23108?id=1f62979468a6f0b9016903384ff00005&code=tzgg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航空航天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