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艺学会关于推选2019年院士候选人的公示

中国园艺学会 2019-02-26

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19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科协办发组字〔2019〕1号)精神和《中国科协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科协发组字〔2014〕98号)要求,中国园艺学会于2019年2月25日召开了院士候选人推选专家委员会会议,经无记名投票,拟向中国科协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6名,现将候选人名单及相关情况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若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以实名书面材料向中国园艺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小组反映。

公示期:2019年2月26日-3月4日

联系人:陈红

电  话:010-82109528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园艺学会

 

                                         中国园艺学会

                                         2019年2月25日

附件一:拟推选院士候选人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9c9e4b.jpg

 

附件二:拟推选院士候选人简介

 

田世平,女,1957年3月出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果树学专业。

田世平是我国园艺作物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方面的著名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和国家杰青。长期围绕果实采后品质劣变、腐烂等产业重大难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及成果应用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在理论上,揭示果实成熟衰老、抗性应答与品质维持的分子网络及调控机制;解析病原菌广谱寄主的复杂侵染机制及真菌毒素合成的分子基础;发现外源因子调控果实衰老、抗性及病原菌的靶向作用及协同机制,为果实采后防病保鲜技术的创制奠定了基础。

基于理论研究指导,发掘具有靶向操控的天然源(硼、硅、钙)和生物源(拮抗菌、壳聚糖)等外源物质,研创果实采后绿色防病保鲜生物技术,实现我国采后生物防病技术产业化应用,在山东、辽宁、四川等地辐射应用面积达3000万亩,经济效益显著。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解决果蔬从田间到餐桌“最后一公里”的产业难题,实现“丰产丰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在Genome Biology、Plant Physiology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58余篇,他引6538次,成为国内生物和农业领域的高被引学者,编写中、英文教材和学术专著16部,进入本学科世界前1%科学家行列。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8件。

获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及全国“三八红旗手”、九三学社全国优秀社员、中国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等荣誉称号,连续2届当选海淀区人大代表。

 

侯喜林,男,1960年5月出生,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蔬菜学专业。

侯喜林长期从事不结球白菜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在优异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造性成果,为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带领团队搜集种质资源2492份,构建了核心种质,挖掘出了耐抽薹、耐寒、耐热、优质种质资源123份,创制了优质多抗育种材料34份。研究揭示了调控耐寒、晚抽薹、叶形、叶数、VC等性状的分子机理。首次利用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创制出不结球白菜新型胞质雄性不育(CMS)新种质,选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为100%,且低温下不黄化并有蜜腺的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育成‘暑绿’、‘寒笑’、‘黄玫瑰’等新品种13个,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4341.59万亩,新增产值230.54亿元。

2005-2018年,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348篇。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7件,发布省部级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6项。

现为农业部华东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园艺学报》、《长江蔬菜》副主编,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江苏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高俊平,男,1960年8月出生,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花卉学专业。

高俊平长期从事花卉作物花发育与采后品质调控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系统解析了菊花成花转化和月季花朵衰老的分子生理机制,首次明晰了月季采后花朵开放中乙烯合成和感受的关键基因及其下游调节网络,破解了数以万计的品种对乙烯依赖的国际性难题;其创建的月季和菊花采后保鲜和周年供应技术体系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花期调控和运销保鲜技术支撑了我国切花集中生产和分散消费产业模式的建立,覆盖月季和菊花全国生产面积的53.8%,为我国月季和菊花优质切花的消费普及做出了突出贡献,经济效益显著,社会和生态效益突出。

以通讯作者在Plant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4篇,在国际花卉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制定国家级和省部级标准1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8),教育部自然科学(2010)和科技进步(2015)一等奖各1项。

 

张绍铃,男,1961年12月出生,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果树学专业。

张绍铃长期从事梨科学研究、产业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工作,在梨自花不结实机理和种质创制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

首次育成的自花结实两个新品种在江苏、河南等省推广应用,改变了梨园必须配置授粉品种的传统栽培模式;牵头完成首个梨的基因组图谱,引领了国际梨基因组研究前沿;筛选出优异种质54份,研发了糖、色泽、石细胞等相关分子标记5个,创立了梨早熟性和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效育种技术,育成了4个早、中熟梨新品种,在梨产区推广应用,优化梨品种结构;创建的梨新树形及液体授粉等技术,推动梨轻简化栽培,实现节本增效。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6项;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39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29篇,包括国际上梨领域仅有的3篇IF>9论文。同时,张绍铃作为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带领全体成员围绕产业重大问题开展技术创新,促进梨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为我国梨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绍铃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培养了包括国家杰青、青年长江学者等在内的大批优秀人才,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中国园艺学会“华耐园艺科技奖”团队奖;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和江苏省首届“十佳优秀研究生导师”提名奖;受聘农业农村部果树专家指导组成员。

 

韩振海,男,1963年4月出生,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果树学专业。

韩振海主要从事资源利用和砧木新品种选育、营养高效利用机理及果实质地形成机理研究。

从我国原生苹果资源中选育出铁高效、矮化、综合性状优良的苹果自根砧‘中砧1号’,实现了我国苹果矮化砧木育种的重要突破;创新性研发出简便、高效的苹果砧木苗扦插快繁技术。新品种、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促进了我国苹果生产向矮密集约化栽培的转型,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获得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揭示了苹果吸收利用铁素的(分子)机理,解析了苹果质地形成机理,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建了以砧木育种多组合大群体为基础、优质多抗分子辅助选择技术为核心的我国苹果育种早期高效鉴定技术体系,明显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为我国果树育种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技术基础。

韩振海长期以来在中国农业大学从事果树学教学、人才培养、科研、产业技术服务和学科建设工作。发表论文316篇,编著出版著作和教材12部,授权发明专利18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8项。

 

王力荣,女,1965年6月出生,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果树学专业。

王力荣主要从事桃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及应用工作,带领团队建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桃种质资源圃,研制了桃种质资源性状描述规范,厘清了我国桃遗传多样性本底,发掘出一批优异种质并提供生产和育种利用。解析了桃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组变异特征,发掘桃品质等关键基因10个,建立了重要性状分子标记技术,发展了桃遗传育种理论。培育的优质、广适、多样桃系列新品种,全面提升了我国桃育种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桃遗传育种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桃种质资源研究处国际领先地位。

育成国家审定(登记)新品种32个(第1完成人16个,第2完成人11个,第3完成人2个,第6完成人3个);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90篇,其中IF>10的3篇;主编专著3部,主持制定技术标准10个。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对我国桃学科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