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志愿服务也要精准滴灌

榆林市社区工作协会 2019-03-28


湖北日报:志愿服务也要精准滴灌

志愿服务仅凭满腔热血还不够,缺乏精准化、专业化,也会让志愿服务含金量大打折扣。让被服务者得到专业服务,让志愿者在施展所长中获得价值认可,这样的机制才能让志愿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以前搞志愿服务,经常是领着学生们扫马路擦护栏,有时候还是上课时间;现在,我们推行精准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哪里有需求服务就到哪里,不再搞一哄而上、匆忙行动,人们对志愿服务也有了新的认识。”三月是学雷锋月,回顾在志愿服务上走过的一些弯路,黄石市黄石港区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过去,不少地方志愿服务项目匆匆上马、“一厢情愿”,甚至流于形式的情况并不鲜见。慰问空巢老人,就是帮助洗脚、剪指甲,甚至出现“被洗多次”的尴尬;关爱留守儿童,就是“六一”的时候送书、送衣服。实际上,有的空巢老人就想平时有人能陪聊天、陪散步。有的孩子,相对于物质上的关爱,对课业辅导的要求、对课外学习的渴望显得更为强烈。志愿服务如果不能摸准新需求,把握新变化,就会陷入“你给的,不是我想要的”困境,最后搞成“大水漫灌”,好心没有办成好事。

志愿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并不是某个地方独有。如何实现“精准滴灌”,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黄石港区采访时看到,当地通过深入调研居民所需,依托网格化管理,广泛搜集居民需求,提供“订单式”志愿服务,精确到每一户,为精准化服务做足前期功课,朝精准化、专业化、常态化方向努力。为解决居民关心的孩子托管难、课辅难,黄石港区师院社区专门成立“四点半学校”;为协助治理美食一条街脏乱差,钟楼社区“志愿服务众筹理事会”挨家挨户做工作……将居民需求了解得越清楚、越细致,志愿服务工作就越有针对性、越能出实效。这就要求志愿服务工作在管理机制上进行重塑,建立集中管理、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实现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供给模式,最终形成资源的高效调配、科学利用。

志愿服务仅凭满腔热血还不够,缺乏精准化、专业化,也会让志愿服务含金量大打折扣。调研中一位同志讲,曾经有志愿者去陪老人聊天,因不擅长同老人交流,不仅没有让老人开心,反而让老人不高兴了。类似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正是因为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没有跟上志愿组织发展的速度。按照居民需求招募志愿者,再根据岗位要求培训志愿者,让被服务者得到专业服务,让志愿者在施展所长中获得价值认可,这样的机制才能让志愿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时代的发展,志愿服务的形式更加多样,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更加深刻。志愿服务早已超出“做好事”的字面意思,融入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处,在纠纷化解、扶贫助弱、共建共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基层社会治理中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在我省一些城市,在册志愿者人数已经超过当地居民人口的百分之十。发挥好志愿者这股城市文明的力量,就要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上不断开辟新方法、新路径,不断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上下功夫。(艾丹赵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