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为何难准确? 听听气象专家怎么说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3-27

  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的“部分地区”“局地有雨”等说法被大家津津乐道。前些年,网络上还盛传一个段子,说世界上最不靠谱的有三类人,天气预报播音员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天气预报到底准不准?如果不准,又是为什么?3月26日,内蒙古气象局高级专家郝润全来到乌海市第九中学、海勃湾区第八中学,为这两所学校的5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天气预报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准确》的气象科普讲座,郝润全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最接地气的解释。


  郝润全表示,我国气象部门一直在致力于提高预报准确率,但真的无法实现不报则已、逢报必准。现在,我国气象机构对于短期的气象预报(2~3天),准确率还是相当高的,但是长期的气象预报(10~15天以上),准确率还有待提高。而这样的水平在国际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天气预报不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郝润全也给出相应的解释:首先,现代天气预报学科毕竟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百余年的历史,特别是对于目前世界通用的数值预报方法来说,我国于1969年才正式发布短期数值天气预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不能苛求它做到“万无一失”。其次,大气运动远比人们想象得要复杂,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大气运动的规律的认识仍然很有限,城市热岛、温室效应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等都会对大气产生影响,再加上大气运动本身还存在内在的随机性,将这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种种因素搞清吃透并在模拟运算中精准详尽地描述几乎不可能,也可以说我们还不能完全真实全面地模拟大气演变,只能做到近似地、无限接近真实地对其进行模拟,因此不免存在误差。最后,即便气象台可以精准表述大气运动的方程组,在接下来的计算环节还是会遭遇 “瓶颈”,卫星监测也有盲区。在求解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时也很难做到完美、做到极致,它的计算能力之于预报需求来讲仍有待继续提高,它的运算仍可能存在偏差,也正是因此,才有了人工订正一说。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就是公众理解的偏差或者说科普宣传的不到位。总而言之,天气预报是有局限性的科学,它可以无限接近完美,但永远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周亚军) 责任编辑:赵乐文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www.imast.org.cn/xwdt/kxyw/201903/t20190327_169408.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