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资讯
  • 今日科技话题: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栉水母动物门起源之谜、寄生虫机制、高品质航空燃料、可安全吞服的体温计、4D打印智能材料

今日科技话题: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栉水母动物门起源之谜、寄生虫机制、高品质航空燃料、可安全吞服的体温计、4D打印智能材料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3-29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我们!1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联试成功



3月24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研制的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燃气发生器-涡轮泵联动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500吨级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及方案深化论证达到预期目标,为后续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研制打下坚实基础。

六院副院长李斌表示,此次试验为发动机涡轮泵、燃气发生器及配套组件的联动试验,验证了发生器-涡轮泵组件方案的可行性,实现了从起动、初级、主级到关机的平稳过渡,为进一步进行发动机整机试车等研制工作奠定基础。

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主要组件包括推力室、燃气发生器、涡轮泵、自动器和控制系统等。其中,涡轮泵是火箭发动机的“心脏”部分,要在一秒钟完成1.6吨推进剂的高压输送。因其结构复杂、工作条件苛刻,设计高效率的涡轮泵也是发动机研制中的关键,六院此次联动试验的成功标志着该型发动机研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环球网


2中国科学家揭开栉水母动物门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家通过对澄江生物群疑难化石足杯虫类的系统研究,破解了栉水母动物门的起源之谜,证实栉水母动物和刺胞动物共同起源于底栖固着生物。目前,这一成果已经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并将于4月1日以封面文章正式刊出。

论文通讯作者、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丛培允介绍,栉水母为双胚层动物,科学界关于其起源存在争论。传统教科书将其与刺胞动物(如珊瑚、水母等)合称为腔肠动物,认为它们是海绵动物和三胚层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但是,近年来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显示,栉水母动物可能是多细胞动物的基部类群,这预示着它们可能是多细胞动物中独自演化出复杂组织器官的分支。在此背景下,栉水母动物门的起源与演化,成为研究多细胞动物门类早期演化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


——新华网


3浙大学者发现肠道识别消除寄生虫机制


▲图片来源:网络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力全研究员对肠道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簇细胞在识别、消除线虫寄生虫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

黄力全介绍,肠道簇细胞的结构与味蕾细胞相似,是一类顶端有一簇微绒毛的细胞,通常单个地分布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黄力全团队对常见寄生于猪、狼等动物的线虫“旋毛虫”进行研究发现,簇细胞在受到旋毛虫触发后会形成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进而激发免疫细胞“杀死”寄生虫。

“就像在口腔中对苦味的感受来自形似玫瑰花骨朵的味蕾,簇细胞也能够感受苦味。簇细胞中能够识别苦味的蛋白叫苦味受体,寄生虫的外分泌物、抽提物以及苦味物质水杨苷能够激活苦味受体和簇细胞,最终通过腹泻形式达到消灭寄生虫的目的。”黄力全说。


——新华网


4农林废弃物可转化为高品质航空燃料


中国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焦耳》杂志上报告说,人们将“柴禾”变为飞机燃料的愿望有望成为现实,近期他们成功将农林废弃物转化为高密度航空燃料,使用这种燃料有助于降低航空器的二氧化碳排放。

据介绍,农林废弃物的主要成分——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木质纤维素是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其原料成本低廉、来源广泛。研究人员采用两步法,将木质纤维素高效转化为2,5-己二酮,并将后者转化为具有支链结构的多环烷烃燃料。两步的碳产率均在70%以上,且这种燃料具有密度高和冰点低的特点。

研究显示,这种燃料可作为高密度先进航空燃料单独使用,也可作为燃料添加剂,提高航空煤油的体积热值。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宁说,这种燃料来自生物质,比传统航油的体积热值高,利用这种高密度航油可在相同油箱容量下显著增加飞行器航程和载荷,从而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新华网


5日本科学家开发出可安全吞服的体温计



据《日本经济新闻》3月26日报道,日本东北大学的特任教授中村力等人开发出了药片大小的口服体温计。该体温计利用胃酸来发电,测量得到的身体深处温度数据将通过无线形式发送。无需使用包括对人体有害物质的纽扣电池。24小时左右之后将被排出体外。如果持续测量保持平静时的体内体温,有可能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将寻找合作的医院等,力争在3年以内启动临床试验。

中村教授等人开发的体温计为直径9毫米、厚7毫米的药片型。里面装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无线通信的线圈、以胃酸发电的电池零部件以及存储能源的电容器等。除了成为电池电极的镁和白金的金属板以外,都以树脂覆盖。


——环球网


64D打印智能材料能随温度改变性质形状


▲图片来源:网络


美国罗格斯大学—新不伦瑞克工程师创造了一种柔性轻质材料,经4D打印后的材料可用于飞机和无人机的机翼、柔软机器人、微型植入式生物医疗装置等,能更好地实现减震和变形。相关成果发表在最近一期《材料视界》杂志中。

3D打印也被称为增材制造,可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将预先构建的数字蓝图转变为物体。

基于这项技术的4D打印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它使用特殊材料和复杂设计来打印物体,这些物体在环境条件如温度变化下,会随之改变形状。

工程师们创造的这种新“超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具有自然界中找不到的特性,它们不同寻常甚至违反直觉。以前,超材料的性质和形状一旦制造出来就不可逆转,但此次用热量来调整特性的超材料,能在被击打时保持刚性,或像海绵一样变软以吸收震动。


——《科技日报》



来源:gh_562f69198929 山东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c4OTQyNw==&mid=2247487172&idx=3&sn=4d565b55c949f303a4d595b41e772b36&chksm=e819a6d8df6e2fceafc2ecb76e03487976671fd922162f312642c13b1fd79b797ecab3f14578&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