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资讯
  • 今日科技话题:中低速磁浮智能巡检车、“超强弹性”材料、红苹果着色分子机制、抗高血脂药物、第三种“五夸克”粒子、神经流苏研究

今日科技话题:中低速磁浮智能巡检车、“超强弹性”材料、红苹果着色分子机制、抗高血脂药物、第三种“五夸克”粒子、神经流苏研究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4-04

来源:山东科协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我们!1我国首台中低速磁浮智能巡检车在长沙下线



我国首台中低速磁浮智能巡检车4月3日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长沙第二产业园下线。该产品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中低速磁浮线路动态智能检测装备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在新型轨道交通智能化养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巡检车犹如穿梭在磁浮轨道上的‘猫头鹰’,昼伏夜出,利用线路夜间维修的有限天窗时间,以时速5公里的检测速度,依靠搭载的近40个高精度传感器和布置在周身的数个高清工业摄像机,对中低速磁浮线路情况进行精细‘体检’。”铁建重工交通装备研究设计院院长罗建利告诉记者,由于中低速磁浮线路的特殊维护工况要求,目前人工完成5公里线路的精细巡检大概需要一个月的夜间天窗点,而使用磁浮智能巡检车只需一个天窗点。


——新华网


2我国学者以蓖麻油为原料研制出“超强弹性”材料


▲图片来源:网络


蜘蛛丝是一种拉伸强度惊人的天然材料,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汪钟凯团队受其启发,近期以蓖麻油为原材料,研发出一种抗拉强度超过200兆帕的超强荧光弹性材料,实现了农林生物质的高价值转化与利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汪钟凯团队在植物油脂高分子合成研究中发现了一条新路径,能够将蓖麻油转化形成模仿蛋白的聚合物分子,他们精确调节获得纳米晶体结构,再通过机械加工实现了类似于蜘蛛丝的特殊结构。经过测试,这种新材料的抗拉强度超过200兆帕,相比之前强度普遍在几十兆帕的人工弹性材料,取得了性能上的重大突破。本次研究在生物质材料的性能方面取得突破,有利于人们摆脱对石化资源的依赖。


——新华网


3苹果为什么这样红?红苹果着色分子机制获揭示



红苹果,人人爱。可是,苹果皮为什么能进化出诱人的红色,是个有趣而复杂的问题。

4月2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的最新成果,诠释了苹果为什么这样红的奥秘。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苹果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在完成了苹果花药培育纯系高质量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揭示了反转座子控制红苹果着色的分子机制。

“栽培苹果通常是二倍体,基因组高度杂合且经过全基因组复制,致使常规品种基因组测序组装困难。”论文第一作者张利义说,利用花药培养可以获得纯系,从而降低组装难度,获得更高质量的基因组测序结果。


——科学网


4抗高血脂药物有望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脑病,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治愈方法或药物。4月2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在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噬》上。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姚永刚介绍,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血脂异常是重要风险因素之一。研究显示,β-淀粉样蛋白的过度产生以及清除不足是关键诱因,促进这种蛋白的清除或是预防和治疗此症的重要策略。同时大量研究表明,自噬功能障碍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诱导自噬的发生有望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视角。


——《科技日报》


5大型强子对撞机团队发现第三种“五夸克”粒子


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张黎明处获悉,他所在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LHCb团队近日发现了第三种“五夸克”(pentaquarks)粒子。新结果有望进一步揭示夸克理论的诸多奥秘。

此前,五夸克态的物质存在,只停留在理论阶段,2015年,LHCb宣布发现首个“五夸克”粒子。如今,该团队在对该五夸克粒子进行检查时发现,它已一分为二。原来,最初的五夸克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五夸克(被称为第一种和第二种五夸克粒子),它们质量相近,宛若一个粒子。

张黎明说:“我们现在拥有的数据比2015年多十倍,这使我们能看到更精细的结构。此次我们发现的第三种五夸克,质量略小于前两种。但三者都由一个底、两个顶、一个粲和一个粲反夸克组成。”


——《科技日报》


6神经流苏研究实现对大脑信息的稳定读取


▲神经流苏研究实现对大脑信息的稳定读取


解析大脑功能是人类认识自然与自身的终极目标。大脑通过神经元细胞的电活动进行信息的传递、转换和整合,进而完成各种功能,包括感知觉、学习、记忆、抉择和运动控制等。而微观水平上神经元电活动的异常,与抑郁症、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及阿尔兹海默症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密切关联。要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以及脑疾病的致病机理,必须精确掌握神经元的电活动信息,因此依赖于活体神经信息分析技术的发展。然而,传统的刚性硅基或金属微电极在手术植入柔软的脑组织后,由于尺寸和力学性能的巨大差异,使得电极与脑组织之间发生相对微移动并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刚性微电极难以对神经电信号进行长期稳定读取。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方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澄宇及其团队在高密度柔性神经流苏及活体神经信号稳定测量方面取得进展。相关论文“Elastocapillary self-assembled neurotassels for stable neural activity recordings”(《自组装柔性神经流苏对神经电活动的稳定测量》)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2019,5,eaav2842)上。论文第一作者是国家纳米中心博士研究生管寿梁、助理研究员王晋芬和神经所博士研究生顾晓炜,通讯作者是方英和李澄宇。


——中国科学院网站




来源:gh_562f69198929 山东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c4OTQyNw==&mid=2247487206&idx=2&sn=395dbcd1e9c5ded866a165241db563b1&chksm=e819a6fadf6e2fecb37def0295698b24abd544df92755c7d072e3c4cf5dfd85fa3a4f613d262&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