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孙家栋:快90岁仍到卫星发射现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4-09

来源:中国气象局

作者:卢健


中科院院士孙家栋是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10年,一晃而过。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他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执著。

虽已耄耋之年,孙家栋院士仍坚守在航天第一线。

去年6月,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最后一星——风云二号H星发射,快90岁的孙家栋仍坚持到发射现场。

去年11月30日,风云二号H星正式交付。

在风云二号系列卫星收官之际,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气象局向这位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颁发了“风云气象卫星事业终身成就奖”。

20190409220349_514b24.jpg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雅鸣向孙家栋总师颁发“风云气象卫星事业终身成就奖”奖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克俭颁发证书。

在风云二号卫星四十余年不平凡的自主创新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风云卫星经历坎坷的时候,以孙家栋院士为代表的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终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始终坚持“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攻坚克难,与气象工作者一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为我国气象卫星今日的辉煌点亮光芒。

“党和国家、人民的坚强支持,航天与气象工作者的互相理解、大力协同、无私奉献,是风云二号卫星实现技术发展、服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在接受采访时,孙家栋院士展示了自己的赤子之心。

以下为孙家栋院士口述:

谈获奖 谈职责

我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员

我怀着非常不安的心情,来接受这一项非常高的荣誉。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今天的成就,依靠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单纯一个集体,而是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航天人和航天产品用户的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下才能够取得的。

我作为其中一个有着几十年工作经历的航天人,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员。几十年来,航天、气象部门各级领导给予极大的支持,一起从事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研究的同志付出了艰辛努力。借此机会,我要向曾经给予我指导的领导、共同战斗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曾有媒体问我,今年6月风云二号H星发射,我这个快90岁的老人,怎么还要到发射现场。事实上,并非我个人如此,每个航天人都是如此,只要到了特定时间,就要出现在特定的岗位上,这就是航天精神。

谈航天气象配合

气象工作者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航天工业是建立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科技水平基础上的。

我国航天技术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大到强,不能仅仅归功于航天人,而是得益于各行业的大力支持。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当时,技术水平有限,条件比较艰苦,困难重重。

之所以我们能够坚持到最后,既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也离不开研制部门和用户部门的理解、大力协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负责总体研制卫星,与五院配合研发卫星平台;航天部门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努力,攻克卫星和载荷研制的难关;气象部门作为主要用户,在有不同声音的情况下,全力支持我国自主可控气象卫星的研发。

当年,风云二号第一颗卫星发射时还比较顺利,但上天之后便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太阳光照射到镜头里时,卫星云图成像有时不是很清晰。

面对卫星数据不符合要求时,气象部门积极与研制部门沟通,提出改进建议,为后续卫星的研发提供方向。为了让有缺陷的数据也能发挥最大效益,气象部门还通过设计算法等方式积极寻求补救办法。

谈应用

风云卫星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风云卫星为天气预报提供支撑,每个人应该都有感受。对于我来说,每天晚上7点30分,打开中央电视台一套,就能知道明天是晴天还是下雨。

与此同时,风云卫星又不仅仅在气象方面实现了很好的应用,它与其他行业结合,同样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例如,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就是气象部门通过气象卫星遥感图像最先发现的。

  

此外,风云卫星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服务全球,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等提供支撑。

我了解到,全球气象观测数据量越大,整体预报准确度就会越高。所以,在保证我国使用的同时,今年我们将风云二号H星定点位置西移,可以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

谈期许

未来还会有风云五号、风云六号

风云卫星不是科研卫星,而是应用卫星,要为地面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作为应用卫星,就是要确保质量,稳定运行,不能今天卫星云图可以顺利接收使用,过两天又不能工作或者达不到质量要求了。

同时,它要能够长期运行,因此我们要不断研制它的接替者。

总之,天基应用卫星系列一定是长序列具有连续性的,就好像城市的自来水系统,要长期供应不能间断。

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确保气象卫星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卫星研制前期,要进行大量开发工作,做好技术储备;卫星上天后,要做到管好用好,扩大应用范围;同时,要组织力量,研究未来气象卫星的发展规划。

正因如此,当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在天上运行时,我们又开展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的研制工作,实现了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

未来的风云五号、风云六号气象卫星要靠年轻人去抓紧研制。我相信,气象与航天部门一定会继续通力合作,为今后风云气象卫星发展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sciencenet-cas 科学网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MxMTUzMw==&mid=2657110179&idx=2&sn=d57a18c2b25388c9c5ba57679eb54957&chksm=8b10a261bc672b77e342012bd494dbfc5255f6b62f2b8ff5ca37e23d4a031bdf6913e77b0edb&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科技 卫星 航天 气象卫星 航空航天 孙家栋 气象 航天技术 航天精神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