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普地||行星地质概述——太阳系及其起源(二)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4-22

来源: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撞击作用

前述各章节已指出,形成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形态的地质作用包括构造作用、岩浆作用以及外力作用等三类作用。这里应进一步指出,在石质行星及卫星的表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或存在过由这三类地质作用所塑造的形态。不仅如此,从行星际角度看来,还有一类地质作用,即撞击作用(Impacting)是行星体上存在的极为重要的和不可忽视的地质作用。

20190422080255_f4b5a2.jpg

撞击作用是指陨星(meteorite)坠落对行星的冲击(Impact),并使表面发生变形(deformation)甚至变质的作用,其典型产物是圆形的陨击坑(Impact crater)。陨击坑的鉴定标志主要有冲击坑、陨石、击变玻璃、击变矿物、击变岩石、冲击构造、放射状石英裂纹、位错页理、冲击锥等。

20190422080255_f631ef.jpg

实验模拟表明,一个快速坠落的陨星体撞击地面时,撞击中心的岩石首先粉碎,其碎块向上喷射;撞击压力引起强大的振动波向基岩的纵深快速传播,冲击波使岩石进一步震碎;如为大规模撞击可以使部分岩石发生熔融甚至气化。压力波通过以后立即出现压力回弹(rebounding),引起更大量碎屑或碎块向外溅射,并在撞击坑周边形成环状堆积体。

20190422080255_f81142.jpg

与此同时,会使撞击坑周边的岩层发生反转,在超强撞击的情况下,撞击坑的中心部位可形成一个或几个变形岩层组成的凸起。撞击事件发生以后,常常会出现撞击坑壁的崩塌,坑缘及坑底变形,坑内被碎屑物充填,有时还会伴生岩浆的形成和溢流。地球上能确定的陨击坑很少,约200处。地质历史中形成的陨击坑应该非常之多,但因反复发生的风化剥蚀以及各种内力地质作用破坏,绝大部分难以保存下来。然而,地外的石质行星及卫星因缺乏大气层,且未遭受或仅轻微遭受构造变动,由撞击作用所留下的遗迹在它们的表面比比皆是,陨击坑就成为这些星体表面最为显著的形态。其中有一些极其古老的陨击坑,其形成年龄超过40亿年。最大的陨击坑直径可达1000km。

注:'天天学普地'栏目的内容摘录自舒良树版《普通地质学》

来源:dizhidiqiusuo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ODc0NjIzNQ==&mid=2247494624&idx=2&sn=87be82203cb3bf9aebca2dcedf16489e&chksm=ec3b1474db4c9d623b8305bfef68ed410a29a9320cba11d29e5c99e7adb4ff3e9e280f4d6a18&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岩石 地质 太阳系行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