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群英谱】他们心中的科技梦 ——我区青年科研骨干创新故事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4-25

来源:广西科协

他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他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他们怀揣着一个科技梦,并用魄力、勇气和毅力把梦想变为现实。

    

科技工作者是引领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青年科学家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的生力军,他们身上闪耀着科学与理性的光芒,他们的故事里记录着成长与奋斗的艰辛!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的科学人生和精神世界,领略他们瞄准前沿、潜心钻研、奋发有为的优秀品质和闪亮风采。


给水稻当红娘的“快乐农夫”


水稻“红娘”、快乐的“农夫”、农民科学家,这些有意思的称呼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阎勇研究员给自己安的“头衔”,幽默中饱含了他对本职工作的热爱。


闫勇正在试验田


“我是山西人,其实在到广西农科院工作之前,我根本就没见过南方水稻长什么样,但缘分这东西就是很玄妙,从小吃面食的味蕾变为天天亲密接触米饭,我这辈子就交给水稻育种了。我的心愿是让广西优质大米香飘万家。”阎勇说起老本行满脸兴奋。

    

水稻“红娘”都干些啥?杂交水稻,要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以生产更具双方优势的杂交品种。阎勇的“红娘”生涯持续了十几年,他一门心思扑在水稻“选美”工作上。“选育水稻品种,父本、母本品质当然要优中选优,稻穗是‘脸蛋’,茎秆是‘身材’,好的材料才有可能有好的后代。”阎勇风趣地说。

    

精心侍候水稻,像农民一样春种秋收,种稻、观察水稻成长、记录、收割、尝米饭……循环往复。一年中,阎勇有大半时间在试验田里忙碌。每年的6月1日和10月1日左右,是一年当中最忙的季节,水稻杂交育种对时间气候的要求达到了挑剔的程度,下雨不能人工授粉,而且必须要在中午12点之前进行授粉。我们不妨来个特写镜头,领略一下北方汉子精心侍弄水稻人工授粉的风采:盛夏时节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阎勇拿着特制的剪刀将只有几毫米长的稻壳剪开,然后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拨动花粉……这绣花般的精细活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几百株水稻的杂交有时候让拿剪刀的手指累得伸不直。阎勇每天早上六点出门,中午回来一身泥和臭汗。水稻见证了一个“快乐农夫”的勤劳。

    

“失败、沮丧是水稻育种过程中最常见的情绪,往往做了100个杂交试验,有五六个表现不错就很知足了。”阎勇在育种征程中心态越来越淡定。

    

广西水稻优质化做得比较好,但是由于广西高温时间比较长,不利于稻米优质化的形成,最难的是水稻稻米品质的选择,阎勇采用了很多“土”办法进行尝试。为了精准捕捉优质大米的口感,阎勇品尝米饭颇有神农氏尝百草的风范。每年到了收获季节,阎勇的办公桌上都会堆满几百份米样,这时候“快乐农夫”变成了“勤劳伙夫”。煮饭成了水稻育种科研人员的“必修课”,把自家厨房变成了实验室。有时候每天要煮七八次米饭,“通过煮饭和品尝,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水稻的品质、香味,才知道放多少水最合适,松软度怎么样,淀粉量是多少。尝了热米饭后还要尝尝冷饭的滋味,看看它们口感上有何区别。”

    

针对广西生产上推广的杂交稻口感差、整精米率低等问题,阎勇跟随广西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从材料引进、筛选入手,通过分析比较广西推广的优质常规稻和优质杂交稻的稻米品质指标和适口性等差别,提出把杂交稻亲本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到18%以下,胶稠度提高到70mm以上,从而进一步制定选育软米型优质杂交稻品种的育种策略。

    

阎勇主持育成的软米型优质不育系“竞优A”通过省级鉴定,“竞优153”于2018年通过审定。同时他参与育成3个软米型优质不育系“良丰A”“丰田1A”和“秀A”通过省级鉴定,配组育成15个优质杂交稻品种通过广西、广东审定。

    

所育成品种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丰田1A”及其先锋组合“丰田优553”,是广西第一个外观和食味品质都达到优质常规稻水准的软米型优质杂交稻品种;2014年被评为广西十大优质稻品种,2015年广西经营权以1000万元转让,2016年通过农业部超级稻认定。

    

由于在优质杂交稻育种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阎勇获得了2016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向地质灾害宣战的“环保勇士”


“降服地质灾害,呵护大地母亲,建设美好家园”是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环保工程研究所前所长程峰博士孜孜以求的“科技梦”。长期从事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他,犹如一名勇于向地质灾害宣战的“环保卫士”。

    

1980年出生的程峰,2007年7月成为了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的一名技术员,不怕苦、不怕累、勤思考的工作作风成了他“降服”地质灾害的良好特质。

 

  程峰(左二)在勘探现场与工程人员们讨论工作


“地质灾害的评估、勘察、治理,几乎都是在野外完成的,我曾跟同事开玩笑说我们办公室的面积大得吓人,一年里我有大半的时间几乎都呆在山区。”因为长年累月在野外勘察,程峰对自己的脚力很自信,走陡峭的山路如履平地,连续走几个小时的路程是小菜一碟。野外勘察经常会遇到很多突发因素,有时是不期而至的大雨,瞬间把他淋得像落汤鸡;有时遇上马蜂毒虫,要蒙起头脸以防被叮咬,其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区内某些地方重金属污染的触目惊心让程峰心痛不已,“大地母亲在哭泣,作为大地之子我能做些什么?”满腔家园情怀的程峰一头扎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中。

    

让程峰难忘的是,在做国家重点环保项目——大新铅锌地质环境调查项目时,因为矿山重金属污染问题,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刚进山勘察时,当地村民不理解程峰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意图,对他们充满敌意,种种刁难接踵而至,不仅设关卡阻拦其勘察工作,甚至放狗去追咬、围堵工作人员。程峰理解村民的难处没有计较,反而提醒自己要竭尽全力治理好地质环境污染。

    

为了呵护村民的家园,程峰和团队开始了长达8个多月的起早贪黑的野外工作。每天早上6点就出发勘察,晚上8点多才回到营地,一整天在山区就靠馒头和咸菜打发。在野外,大量蛇虫出没,每次出门前程峰等人都要在身上喷洒一些防蛇的药物,有时在深山里还常常遇到大蛇,因此必须随身携带防蛇药。在勘察的时候,遇到一些溶洞还要钻进去进行勘察。

    

经过10个多月的努力,程峰如愿以偿完成了“大新铅锌地质环境调查项目”,解决了大新县矿山重金属污染问题,确保了矿山环境的良性发展,项目研究成果已被列为广西重金属污染的示范工程项目。

    

这样一份成绩单见证了程峰的砥砺奋进:

    

他主持完成了广西千亿元产业重大攻关项目“广西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对矿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关系研究”,该项目的完成为广西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填补了广西重金属污染治理理论依据的空白。

    

程峰利用“重金属侵入下岩土的工程特性及固化技术研究”成果,在污染严重、影响机理复杂、治理难度大的情况下,用不到3年的时间以较小的投入,完成了对高峰矿、保平上洛锰矿等9处重金属污染土壤、边坡固化等类型的复杂工程治理,节约治理费用1.43亿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几年来,程峰完成了数十项地质灾害评估、设计、勘察、治理项目及地质灾害科研技术项目的研发工作。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到地质灾害工程预警与治理、重金属污染岩土体的防治等方面。他先后获得广西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入选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十百千”科技骨干人选。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程峰日前调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任教,他将开始攀登人生的另一座高峰。


来源:《广西日报》2019年4月22日第008版

编辑:潘凌 陈美静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来源:gh_8e27a64ecae7 广西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TkxMjk5NA==&mid=2247486789&idx=3&sn=f8eef16ed3a6dfa8ade8a24fdfaca8e2&chksm=ea2ff008dd58791ed947f1d423bb033c857cd03063bc9d2f3ed2b8f95f926771274e3084d42b&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水稻 时政 水稻品种 土壤重金属污染 程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