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有小麦问题就找魏专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4-29

    想约魏亦勤见面,特别难,因为这位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太忙了。

    见到记者,他上来便说:“我们长话短说吧。最近山区的冬麦刚刚返青,我明天要去调研3天,好几个县都得走一走。”

    所里的同事都说,魏亦勤永远都没个歇的时候,家里人要见他一面都难。可山区的庄稼汉们倒是常能看到他,他们都说,“在宁夏,有小麦问题就找魏专家”。

    多年耕耘,魏亦勤今年迎来自己科研的收获季。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于近日公布,来自全国约4000名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入选,其中宁夏28人,他榜上有名。

    机缘巧合,投身农业科研

    谈及与农业结缘,魏亦勤说,那就要追溯到中学时代。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魏亦勤在宁夏中卫市常乐镇某中学读书。他所在的学校将一半的课程安排为田间劳动,魏亦勤就是在那时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干农活实在太苦了”。

    1979年,17岁的魏亦勤考入原宁夏农学院农学系。由于之前田间劳作给魏亦勤留下了“阴影”,因此起初他不愿学农。然而,在学上一段时间后,他逐渐意识到了粮食问题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再加上以前干农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让他在学习中非常得心应手,慢慢地魏亦勤爱上了这个学科。

    本科毕业后,魏亦勤被分配到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专门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工作。

    彼时,宁夏各科研单位的人才队伍,正处在青黄不接的状态。因此,宁夏农林科学院对魏亦勤这批大学生非常重视,一方面让老同志多传授经验,另一方面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干。

    工作一段时间后,魏亦勤逐渐在单位挑起了大梁。为提升专业能力,他在参加工作的第11个年头赴日本进修学习半年,并于1997年考取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遗传育种专业的研究生。

    十年一种,多少辛酸往事

    “十年磨一种”,这是魏亦勤常挂在嘴边的话。

    小麦育种实验主要在田间进行。确定育种目标后,魏亦勤要先选择种质资源作为亲本,随后进行杂交组合,组配后结的籽粒即为F1代。“我们每年要进行上千次这样的组合实验,不断地挑、不断地配、不断地种。等到了F6或F8代,它的产量、抗病性等品质基本能符合要求。”魏亦勤说。

    由于气候原因,育种实验如果只在宁夏进行,至少需要8到10年。为解决这一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魏亦勤和同事们选择到云南省元谋县继续开展工作。每年9月上、中旬,他们将选好的材料拿到云南去种,转年的1月上旬收回来再到宁夏种。这样一来,时间可缩短一半。

    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会挑选出两到三个品种先参加所里的评比试验,一两年后,再挑选好的参加宁夏区域试验,时间一晃又是3年。区域试验通过后,一个小麦新品种就算被正式研发出来了,便可准备进入生产环节了。

    可以想象,研发一个小麦品种的过程该是多么枯燥和艰辛。

    “1989年,孩子不到1岁,我当时在云南一待就是4个半月。那时条件苦啊,一站一站地倒火车,二三天才能到;火车上还经常无座,只能一路站过去。而且为了节省经费,撒肥、割麦、脱粒、装袋这些活儿都是自己干。”但是,即便条件这样艰苦,魏亦勤依旧坚持每年都去,如今也是如此。

    培育后辈,提升团队水平

    30多年来,魏亦勤带队先后育成了通过自治区审定的春小麦品种宁春16、32、35、43、47、50、55号,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宁J210、宁2038;参加和主持的多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宁夏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现在,作为自治区和宁夏农林科学院小麦育种与栽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团队领军人才,魏亦勤将主要精力放到了创新团队建设上。

    “我就是在前辈的帮助和鼓励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也要这样做。”魏亦勤对年轻人的培养方式有两种,一是让其放手干,多给机会锻炼;二是自己多干多教,率先垂范。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靠的就是农业科技进步,而要提升育种的整体水平,必须发挥创新团队的引领作用。我现在带的这支团队就是后备力量,我要为宁夏小麦研究播下‘种子’。”他说。

内容来源:科技日报

来源:科技日报

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04/29/content_420243.htm?div=-1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农作物 魏亦勤 宁夏农林科学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