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发表的这篇社科论文,为何如此重要?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5-09

来源:中外学术情报

作者:张文义

20190509021550_67524d.jpg

Boas, Franz. 1887. The Study of Geography. Science 9 (210): 137-141.

弗朗兹·博厄斯是美国人类学的创始人,对人类学的格局影响最大。从他开始,人类学家看到,人的社会与生物一体,今天的生活习惯会成为你未来的细胞、未来的思考方式、未来的头发和高矮胖瘦等。过去、现在、未来都在人身上。完整地理解人,既要理解人的生物(骨骼肌肉和基因、细胞等),也要理解人的社会文化(价值理念、亲属制度、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博厄斯的The Study of Geography 这篇文章奠定了人类学研究的基础:如何理解人这个复杂体?

阅读之前,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在作者写作的时代,人类学的状况是什么,与其他学科什么关系?特别地,为什么要谈地理学?第二,这篇文章为什么出现在Science ?明白这两个问题,才理解在这个大环境中作者的意图和追求。

首先,十九世纪末,人类学还没影呢,地理学已经有了点眉目。地理学研究地球地质地理,人类学研究在地球不同地方生活着的人。地理和人相互联系。现代人类学之前的传播学派就讨论文明沿地理的传播。后来,人类学建立田野方法,变成了定点研究,这种联系才越来越弱。当代人类学把人放回地球生态,又开始讨论人类和地理的关系。兜兜转转一个世纪,又回到了起点。

第二,你认为Science接纳什么样的文章? 我们想当然地认为都是自然科学类文章,但Science上有很多人文社科的文章。对文科生来说,刷Science和Nature有什么好处?上面有很多非常好看的关于自然世界的图片,Nature上还有短小的科幻文章,科学家根据目前科学和技术的状况,想象未来。有时,Science上有跨学科对话,讨论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知识追求面临什么问题,进展如何。每半年,扫一眼Science和Nature,即便只扫标题,也能明白很多。

Science上经常有诡异的研究。几年前,有学者搜索了全世界几十万微博上出现的描写情绪的词汇,统计它们在一天、一周内的波动频率,得出结果:即便博主们生活状况各异(分布世界各地,分属不同年龄,有不同经济政治、人际关系、和信仰),情绪在一周内都有大致相同的波动。

博厄斯这篇文章为人类学定性,确定如何理解不同地方的人和事,发现人与地理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理解这种互动,出现在Science上很正常。

20190509021550_68fa26.jpg

博厄斯界定了两种最基本的理解人的方法,相互矛盾,又得同时使用。第一种,是我们比较熟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拆分研究对象,直到不可再拆,通过理解部件来理解世界。但拆分会失去整体。地理学不仅给人理智认知上的冲击,还带来美感。美感不可拆分。因此,我们需要博厄斯说的宇宙观式的方法,面向整个对象。

想象一下,看到一个东西,为清楚它,很自然的想法就是把它切开,找到构成元素。比如,怎么研究一个人?把它拆成大脑、心脏、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等,然后一样样细致研究。每个系统又再细分,比如消化系统还分为口腔、食管、胃、大肠、小肠,胃有胃酸和胃的蠕动,小肠有各种酶。这是拆分的思路,但它理解的不是人,而是它的部件。

类似地,社会科学也习惯拆分。怎么研究我?拆出我的各种身份:大学老师、父亲、人类学家、在一线城市工作、来自遥远的七八线城市 ...你看到我身上一个又一个的标签,各自构成一个研究主题,如阶层、性别、家庭,可分别研究。但这样理解的不是我,是我背后的社会构成机制,就像研究我的生物构成,看到的是在我身上运转的自然机制。

人作为一个整体,有部件之外的东西,如自我意识。怎么才能把人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博厄斯认为,要理解个体性,把鲜活的个体当成完整的研究对象。回到人类学,不拆分地理解一个人,我们要跟人生活在一起,看到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事情,不仅从理智上理解他为什么这样,还要从情感上接纳他,从他的感觉去感受世界,从他的经历看他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他。

社会科学一直都采纳物理学的方法,文学艺术则经常视个体为独一无二的整体。生活中,这两种方法相互纠缠。当你爱一个人,你的爱是算计的,还是发自内心的?你发自内心的爱已经充满算计:ta配不配得上我?ta来自什么地方?你看到ta的一切,比如一起出去吃饭点菜的样子、点的菜式、选择去哪家餐馆、餐桌礼仪... 这一切都进入你的视野,而你无知无觉就开启了分析模式。不自觉的精密算计和心动的感觉同时出现,没法区分心动是来自算计、还是直觉。你怎么知道第一眼的感觉不是算出来的,来自那些没进入你意识的计算过程?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博彩实验。两种牌不规则地放一起,你摸到第一种,得高分,但牌少,第二种分少量多。要经过多次尝试,我们才能有意识地知道得分高的方式。但你的手先于意识知道了这一点。测量手伸向不同牌时体表电流就可得知,伸向得到高分的牌,体表电流就增加,但你不知道,它没进入意识。体表电流在意识之前很长时间就知道该选什么。

因此,你认为的一见钟情,背后已有无数计算,脑电波、荷尔蒙、身体电流早开始了,只不过你无知无觉。说不定你俩脑电波早合拍了呢。人有气场,你不明白为什么发自内心地反感或喜欢他做的任何事情。

两种研究方式都是生活的常态。博厄斯认为人类学应同时采纳它们,既研究人的人类性,也研究个体性。这成为了20世纪美国人类学分裂的根源。博厄斯的学生有些倾向于整体,有些倾向于分析,彼此争执,轮流坐庄。我读书时,分歧演化成科学与人文的制度化纷争。美国支持人类学研究的两大基金会,Wenner Gren Foundation强调人文,研究计划要让人觉得你好像真能改变世界,国家科学基金会强调你的问题、推理、方法必须一步步清晰可见,把你的研究计划给另一个人,他做出来的应该跟你有很大相似性。

§§§

物理学式的和宇宙观式的研究方法,也可用于读文章。物理学式的,读出文章观点。但把一个作者简化成他的想法是简单粗暴的,这是专家学者经常做的。宇宙观式的,读出作者的风格和气质。学理论不是去记住概念,没用。要从理论读出人,读出时代,这样,阅读才让你思考人类学是否跟你有关。每读完一篇文章,想想你是否喜欢作者的风格和气质?或者,你是不是也属于这种类型?看见他者,看见自己,理论就是活的,它跟某个人的生命、跟某个时代紧密关联。如果发现,遥远时空中的某个人居然和我有共鸣,还跟我这个时代有关,就发现了学科跟自己有关联。找到它,理论课就达到目标了。而文字、想法、生活、性格之间的关联,就是整体观。找到它,实践它,人类学就在你的生活中出现,在你身上。

有没有人读完这篇文章后比较喜欢博厄斯?它有没有让你想起博厄斯的座右铭:冰冷的热情?博厄斯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一战时FBI就要求哥伦比亚严防意识形态,不能与敌对国有交流,安排很多小间谍在校园监听老师言论。博厄斯非常生气,就在一天上课前,宣读稿件反对政府的愚蠢决定,还说,谁希望拿这份讲稿去举报,他可以提供一份复印件。

本文作者:张文义老师;原题:人类学最重要的一篇论文;无为而无不为原创/授权

来源:Academic_Information 中外学术情报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jYzMzAxNw==&mid=2247494685&idx=5&sn=b523fa0edfa4b1b1e80b99866539b4c3&chksm=e828214bdf5fa85dc59c72ad35cd3729adacbe985efd6d74733e24b8afd7d58f53033bb607b0&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人类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