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伯林特 | 培植一种城市美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5-16

来源:科学的历程

20190516180322_aafacf.jpg

《环境美学

作者:阿诺德·伯林特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阿诺德·伯林特(美国长岛大学名誉教授,国际美学协会、国际应用美学协会会长

翻译 张敏 周雨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对许多人来说,城市,尤其是工业化的城市,与审美是对立的。尽管城市里的一些地段具有自己的魅力,各种车辆已经占据了它的街道,行人躲避车辆就像战败者在胜利者面前四散溃逃。园林和公园就像水泥和柏油铺筑的荒漠中偶然出现的绿洲,但城市体验的主要特征仍然是机械和电子产生的噪音、垃圾、单调的摩天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被污染的空气。个性特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被单调的建筑和大众文化吞没。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地位是不稳定的和受到威胁的。

这并不是夸大的图景,而是对城市环境体验的真实描述,世界上各大工业中心都是如此,小城市的情况稍好一些。城市当然可以提供很多好处,原因主要在于城市集中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口,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当然要付出代价,往往是城市生活的底层,那些拥有经济能力和政治权利的人常常可以逃避城市的阴暗面而投向奢侈生活和休闲的活动。

然而,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好处不必然要求人类作出牺牲。统治工业文明的交换原则并不要求以物质进步的名义牺牲优雅、愉悦与美。城市和文明都发源于建立共同体的理念(idea of community),并且城市仍然保有这样的希望:即在城市环境中,人可以成为真正的人。  

但什么才是人性化的城市?一个城市环境能够给它的居民提供怎样的生活条件呢?这些条件对体验的性质有何影响呢?我认为,通过对感知意识的关注,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条件,这些感知意识基于既有意识有时又具有反思能力的感官体验。除了感觉,这样的意识还包括一种文化不断衍生的意义,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影响和个人的活动——这些都置于历史的框架之中。在这种广义上,感知是审美的中心。它使审美意识超出了优美或者愉悦这样的概念,而包括了全部内在的感知体验和与之相关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进行理解,审美位于一切人类认为有价值的事物的中心。然而,最可能获得人性的地方就是城市。这怎样成为可能?

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阐明我们所说的城市的含义,因为这个术语对于拥有几千人的古代城市和现代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是相同的。很显然这个词汇的含义是不明确的。许多城市很少有共同之处,因为规模的差异使城市的组织和社会生活都有了本质的区别。在广义上理解城市更符合我们的目的,城市集聚了人、建筑、各种社会机构和服务体系,其规模庞大而复杂,城市不再是亲密的、当地的场所,也超出了大多数居民的日常生活活动。

尽管东方国家的城市,尤其是在中国,对城市的规划往往先于城市的建造,但直至二十世纪初,这种做法在西方并不常见,西方城市的发展往往通过有机更新的方式进行。即使有规划的痕迹,这些规划常常为了特殊的目的,尤其是为了政治、军事或宗教的需要。贸易殖民地和军事要塞为了有效地运转需要城市的协调和秩序,而那些被认为神圣的城市则典型地体现出象征宇宙的几何形式。经过规划的古代城市主要有公元前七世纪埃及的商贸城市诺克拉提斯(Naucratis)和公元六世纪波斯的宗教城市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当然,还有证据表明可以追溯的更早,至少公元前2700年在埃及就有了祭神的城市萨卡拉(Sakkara)。

不同的城市规划是为了不同的目的。古代的中国人建造了由一个个长方形的社区组成的城市,这样有利于商业活动和政治上的控制,稍后,小亚细亚米利都人(Milesians)也是如此。理想城市的组织有时是圆形的结构,这样的规划象征着宇宙的秩序,同时也有利于防御。这些特殊的需要对城市的组织提出了要求,即城市的设计能够实现这些特殊的需要,并形成了城市的特征,并产生了城市生活的基调和生活质量。

尽管特殊的条件导致一些经过周密规划的城市的形成,但城里居住区的发展并没有经过明确的指导。而且,大多数农村人口居住的小城镇和村庄没有受到多少理性规划的影响。在前工业社会里,由于技术发展缓慢,多数城镇的发展允许人们经过深思熟虑并采取审慎的行动,居住区的建设尤为如此。决策的形成需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尽管可能没有官方的意见,人们普遍认为,时间是渐进的,未来是无尽的。缓慢的岁月更替,稳定的传统力量,城市发展过程平衡而具有同质性,最终形成了使我们今人倾慕不已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和城镇形式。不适宜的建筑样式与组织形式经过仔细考虑或者由于气候的变化被淘汰,相反,能够与环境取得协调的因素得以保留。因而,具有多样性的城市环境发展起来,其发展经历了较长的过程,不同时代的因素叠加起来,这样的环境文化意味浓厚,同时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独特的特征。

我们在古老的村庄、城镇和许多地方的城市里感受到的不只是好奇和奇特。这些地方使我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和谐感,它们的时间节奏、环境特征和社会运行模式都是构成和谐感的重要因素。我们感受到一种个性和该地域独特的特征,这些地方容易使它的居民产生归属感,也使偶然至此的游客赞赏不已。正如古老的树木把逝去的岁月与现在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样的城市社区使得人的生活也具有了一种连续性,这一点弥足珍贵。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试图在现代城市中把仍然存留的古建筑保护下来,由于目光短浅、个人利益、狭隘的经济考虑和追求标准化的错误实践,这些古建筑正在走向消失。

城市中所呈现的不只是时间和历史。如果从感知的角度理解城市,城市是重要活动的发生地,追寻各自目标的人群位于城市体验的中心。一些城市是行人的城市,不论早晚,大街上都充满了人,这样的城市产生丰富的活动和感受。的确,理解城市美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城市所产生的可感知的性质。这些可感知的性质丰富而充满变化,不仅可以通过视觉的途径获得,还包括了嗅觉、运动感觉和听觉。城市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时常会受到激励,有时也会感到沮丧。这些富于感知的环境有可能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文化得以生长的沃土,或者成为抑制感知敏感性的灾祸。

不管城市还会成为别的什么,它是一种审美的环境,并且象任何人类环境一样,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随着加快的时间、自我意识到的感知以及盲目发展带来的教训,我们逐渐认识到城市环境的建设和改造过程不能只考虑利益或者政治目的,正如城市不再按照静观式的几何形式进行规划,也不再象前工业社会那样变化缓慢。然而,城市设计的特征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形成,使其可以创造富于审美利益和价值的环境?城市体验的要素应当怎样协调起来,促成丰富意识的产生——如好奇、有趣、探索、发现和惊奇?更具体地说,我们应当怎样创造出这样的环境,它能促进感知的发展、促进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并且能够使人产生满足感?这些情形在现代城市中发生得越来越少。

回顾城市的发展史,那些未经指导的发展有自己的可取之处。我已经注意到,古代的城市受气候、功能和时间的共同影响,是一种社会性的产物。这种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适合当地条件的技术、风格和建筑样式,它们既反映又指导了社会模式和当地文化的特质。然而,工业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有的限制变得较为自由。非本地的建筑材料用船从远方运来:沙地或花岗岩地区到处竖立着大理石表面的摩天大厦;常绿森林里停靠着各式房车。在全国各地的郊区都可以见到一排排类似中西部特色的农舍和新英格兰时期的建筑风格。标准化的写字楼随处可见,全然不顾当地的气候条件,然后通过供暖和空调系统来弥补这种有意的忽视。大众流通系统用高昂的代价把各种不宜存放的食物运进雷同的城市里,摆放在相似的超市中,随顾客带进公寓,在相似的厨房里享用,不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不考虑地理条件的不同,不考虑季节和气候因素,甚至也跨越了国家的界限。

人们面临着同一化的命运。不仅我们的个性,我们自身已经变得标准化、可有可无、随意替换,很轻易地从一地转移到另外一地。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渴望甚至我们的需要都是为了满足大众生产的便利而形成的。我们的行为模式是怎样产生的已不得而知,不管是工作、性、家庭关系还是娱乐活动,因为新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受传媒的影响如此之快以至于失去了思想和行为的自发性以及产生时的初衷。我们变得象我们的环境一样。事实上,我们就是我们的环境。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不再适用。因为只有当人不同于他的工具、工作、生产和社会的形式以及意识形态时,马克思的这种分析才起作用。当我们完全被吞没,当我们与之一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环境的综合体时,就没有什么是外在的了。适应过程通过我们产生作用,我们与我们的世界合而为一。

尽管丧失各自的特性可能听起来令人不愉快,事实上,这种情形不只对工业化和大众商业文化如此。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已经发现,人与其物理社会场所的合一是大多数的非工业文化的特征。然而,就其本身来说,这种合一并不让人反感。在古代,这种合一意味着相互实现带来的和谐。而在我们的时代,这种合一意味着个性特征的消失。事实上,在工业社会中,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而在神话中,人与社会是分离和敌对的;这两种形态互相矛盾。那么,引发的道德问题就不在于合一的事实,而在于这种合一的性质。在工业时代,未经指导的城市发展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

现代城市给人的体验是矛盾的。现代城市既有让人高兴的一面,有时也会让人感到沮丧,这种情况使我们难以对它作出评价。城市总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中心,而且,由于城市的规模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以往,它的创造性的能量和影响也更为重要。现代城市是社会组织的中心,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社会的中心力量。正是在城市中,人们创造了各种可见的形式和动态的运动,不仅表现在商业的、制度的和社会的模式和改变,而且体现在可感知的形式上。

这些形式不仅体现在构成城市环境的建筑物上,还体现在这些建筑物的位置以及全部可感知的环境上。建筑、公园和城市格局,尤其包括通过感官感受到的城市肌理,呈现出有代表性的人们的社会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城市是一座博物馆,但并非只展示了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的杰作,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人们参与其中的、具有全部丰富性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商店的橱窗展示了当代的艺术和工艺品,店铺是各种物品汇集的场所。商业街可被看作线形的市场,购物区是本地人的超级市场。这些城市的形式产生它们特有的运行模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不断发展的城市集市,通过令人兴奋的颜色、运动和声音,体现了一种活的文化和一种丰富的可感知的环境。

复杂的社会生活既给城市带来了问题,也带来了令人惊奇之处。现代城市生活的环境有令人苦恼的地方。各种车辆涌入城市,占据了城市的外部空间。摩托车使城市的街道变成对人们健康和安全的威胁,这样的交通通过自我毁灭的方式破坏了快速交通的本义。城市广场沦为停车场,街道两边挤满了停靠的车辆。人们无法躲避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危害,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新闻媒体广泛的关注和评论,但缺少法律方面的评论。机器产生的废气仍然到处可见,大多数城市被笼罩在有害的空气中。而且,由于噪音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也不能通过摄影手段加以记录,人们常常忽略它的危害。然而声音无所不在,我们也无法逃避。交通的嗡嗡声,除草机的声音,空调运转的声音,通风系统的声音,荧光灯的声音交汇在城市之中。尽管城市居民不得不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但这样的环境是令人讨厌的,人们不能避免且难以忍受。

类似这样的感知环境是压迫性的。但这只构成了环境侵害的一种形式,环境侵害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生。建筑给人的压抑感源于使人感到冷漠的物理环境,如摩天大厦庞大的体量带给人的威压,缺少植被的大型广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公共建筑物、办公机构和宾馆的设计使得温度难以调节,使人受到温度的压迫。社会给人的压迫感采取了许多形式,从高声和刺耳的广播声,到对高犯罪率久居不下的恐惧。更普遍的是,在城市环境中,我们必须承受感官的过分刺激。一个极端的例子是纽约市的地铁,这是美国最大的地下铁路系统,人们进入地铁就像进了地牢。

城市带给我们的感知有多种形式,有时是激励人心的,有时使人感到压迫。城市包含了各种意识和活动,有些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扩充和提高,有些使我们受到拒绝和威胁。在城市发展史上,在有些阶段和地点,城市提供给人一种和谐的环境,它没有现代城市所带给人的困扰,而是充满生机活力,给社会的繁荣和人的自我实现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这样的环境如伯里克利统治时期的雅典、伊丽莎白时期的伦敦、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十六世纪的安特卫普、平安时代的京都。或许敌对力量之间的彻底调和不可能完全实现。但致力于获得理想城市的努力却贯穿了城市的发展史,从柏拉图到托马斯·摩尔,再到十九世纪的乌托邦社会直至当今的一些理想。历史上也的确产生了一些近似的城市,没有繁嚣杂乱,也非党派斗争的阵地,而是作为人们生活的社会和物理环境,共同的力量和价值观在此汇集,人与城市彼此协调发展。这样的情形更可能发生在现代社会之前,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力图抹杀地区的特征和传统,被强国同化。现代科学技术和它的商业后果使得社会生活发生快速且具有颠覆性的变化,使得和谐的社区生活更不易于发生。不管是和谐还是抵触,城市对人的意义在于感知体验的意义和活动中。

感知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环境的体验呢?当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消极接受。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由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强调人在环境中不仅作为观者出现,还作为积极的行动者,在对环境的体验中,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受这种影响,产生于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日益衰落。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存在现象学以及解释学对这种感知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这些新进展不仅使我们认识到感知过程中人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在人与环境之间划分边界的困难,即在具有意识的身体与我们生活和活动的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们开始认识到,环境并非外在的和与我们分离的场所,而是与我们的身体、与我们自身相连续。本地建筑使用当地的材料和设计风格,这些设计样式经过漫长的时期逐渐形成并和当地的景观和谐一致,如我们在城市景观的其他方面所作的那样,吸取它的色彩和外形,回应它的体量,加入城市的运动。人与环境不断走向和谐,但这种联合的过程并不总是令人愉快的。我们中的许多人就似柏拉图《会饮篇》所说的精神恋爱者,相互的寻找,然而却不与我们身体的另一半结合,但是场所使我们获得统一并成为一个整体。如果运气好的话,不需要到远处寻求。而还有一些人必须广泛寻求并且努力使人和场所和谐一致。

这些场所必然包含了许多人,因为我们是社会性的动物,在城市环境中,人际间的交往最为复杂。作为一种环境,城市更多地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城市是人类的杰出创造,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尽管自然景观大多数是人化的自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植被和降雨到气候和地表类型,城市景观是典型的属人的景观。除了大的地形特征如高山和河流,城市是人类的创造。人类的活动影响了城市的方方面面,从空间和体量,到气候和风向,并对生活其中的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昆虫和鸟类到驯养的动物以及人类。我这里关注的并非物理的环境,而是规范的环境(normative environment),关注影响人类社会的价值和行动,关注审美的方面以及激发并指导感知的鉴赏力。不管城市还是其他的什么,城市是一个审美的环境。

这种环境怎样展现自身?当然不限于物理的环境和城市的规划,因为城市是一个感知的世界,是知觉意识的领域。建筑物的大小和位置、内部空间的组织和安排、道路的宽度和方向、广场和公园设置的地点,这一切共同创造出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决定了人们可能产生的行为方式和相互影响的模式。这些方面不只是构成城市的物理环境,通过身体和感官的感知,这些因素连同城市所有的细节一起,使人对环境产生种种不同的感受,有的环境具有邀请、欢迎和安慰的性质,而有的环境使我们感到敌对、恫吓和压迫。城市环境其他一些可感知的方面同样是这样:建筑的位置对光线调节的影响,外观对质地和颜色的影响,道路和建筑物使用的材料以及植物的配置对是否让人感到舒适和便捷的影响。声音也是如此。城市还有其声景,其影响并不因为我们看不见它而不明显,城市环境中声景采取的形式与环境的其他特征一样多。工厂的声音、交通的噪音、广播和录音机的声音与人声共同构成了立体的听觉环境,这种声景广泛存在,墙壁也不能阻隔,一切事物都处于声音的包围之中。

城市美学意味着城市的感知领域,意味着通过一种身体的意识体验城市的方式,作为有知觉的、反思的有机体。文化和历史意义以及通过感官得来的信息共同形成了鉴赏力的媒介。我使用“鉴赏力”有双重的重要性,即指感官也指意义,因为感知和意义在我们的体验中是不可分的。

然而,还有其他的因素需要考虑,因为尽管感知就其性质而言是中性的,从道德的角度看却并不如此。作为人类意识和行为的条件,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体量和空间构成的分析,我们常常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中的客观性。但是有人在的地方,人类的价值就会出现。我们能很容易地对环境作出判断,看它究竟是扩充还是限制和阻碍了居民的体验,是丰富还是禁锢了人类的活动。在这里并不存在真正的神秘性,只有迷惑,这种迷惑来自环境的设计和规划,它把人对环境的感知仅仅作为个人的、主观的、看不见的和不断变化的因素而加以消除。忽略了环境的感知性质(to ignore the pervasive normative quality of environment)就失去了一切决定和行动的要点:即满足人类的需要。

环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城市环境表现的最为突出。只要环境形成了生活在其中的条件,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模式,决定体验的种类和性质,这种环境就充满着价值。我们是否应该用前工业时代的城市所体现出的人性化的审美观指导未来城市的发展呢?我们能够确定这种可仿效的人类环境的特征并指引它以人为目的吗?由于忽略了这些要求,许多现代城市的发展遭到了失败。一味追求政治的和经济的利益,在这种狭隘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生活的环境忽略了人的感知和人在环境中的中心地位。他们创造了各种失败的环境,这些环境给予我们的只是真实环境的幻象,而非可以满足我们真正需要的现实环境。

但什么是失败的环境呢?在工业和商业占主导的社会里,环绕我们的只是事物的外观而非内容,环境能够提供给我们的也只是形象而不是实体。在花哨表面的背后是呆板的建筑,它们注重的是实用而缺乏想象力。只有在房子石膏板的墙壁、吊顶和用油漆掩饰过的木制品背后才可以看到一些具有温情的和优雅的生活。尤其是商品房的建设,这种错误表现的最明显,不管是建筑的外观还是内部结构,提供的设计都是标准化和相同的,缺乏与建筑的位置、本地的氛围和历史的关联,也缺乏对将要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个性特征的考虑。即便高档住宅区的设计也是这样,不同之处只在于建筑的外观有一些风格的变化。所有这些空间的设计都缺乏了情感的投入,不能使人产生归属和自在的感觉。

在工业社会里,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到处是缺乏特征的办公楼、商业区、市郊住宅区和购物广场。这些地方并不产生标准化和无个性的居住者,而是产生一种普遍的不满。有的环境给人以压迫感,有的环境让人感到荒凉而缺乏生气,有的环境让人感到在其中生活人的身份会被降低,这些环境都具有一种欺骗性,是一种不成功的环境,而人们却不得不忍受这样的环境,有时甚至认识不到这种环境对自己造成的侵害。正是由于缺乏从人和审美方面的考虑,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城市里有越来越多的暴力,而在郊区寂静且了无生气。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真实境况。

通过对比,错误的环境可以映衬出人性化的环境是怎样的。生活在一种人性化的环境中,人们不仅产生一种归属感,而且感到舒服和自在,这样的环境可以激发起人的情感并且获得自我实现。这样的环境反映了个体的个性和集体的文化,并鼓励这些因素继续发展。它能有效地减少负面情感和反应的产生,有利于实现人的抱负,激发我们的能力并取得成果。真正的环境这个概念反对把环境看作是外在的和与人分离的,而外在与分离正是错误的环境的理论来源。相反,它使我们认识到,环境不是外在于我们的围绕物,而是与我们紧密结合并与我们具有一种连续性。

我们从哪里可以寻得这样的地方呢?真正的环境必然与它的时代、地区和人民是紧密结合的,我们可以从前工业社会的城镇中获得一些了解,这些城镇经历了二百年的发展变化却没有丧失自己的特征。十九世纪的一些城市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中一些特征,这些城市并不为了迎合大众经济的商业利益而牺牲人的利益,也不因而丧失吸引力。这种真正的环境如今仍能在大都市里见到,如大都市里保存下来的一些老城区。对理想城市的设想同样展示给我们那些尚不存在但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特征。intentional社区运动(intentional community movement)规模不大却很重要,它致力于建设具有局部规模的人性环境。

人们想要获得这样的场所,但并不能确定在那里可以找到,或寻找什么。如今,人们充满兴趣地对历史建筑和街区进行保护和恢复,人们认识到了这种具有历史感并向我们呈现出来的环境的价值。尽管这样做可能会使往昔具有浪漫的情调,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怀旧情绪。而是承认社会的历史是与具体的场所相关的,同时这些场所也不能脱离开人和事件进行考察。在当代的环境改造中,随着属人的性质不断被抹杀,这一点更具价值,因为新建筑的发展越来越趋于纪念性,在堂皇和高科技的建筑外观下,并不能掩盖其缺乏特征的标准化设计和给人的冷漠感。这种情形我们在世界各地都常会遇到。后现代建筑努力发掘具有历史感的场所的独特特征,通过融合细节的变化和历史的意味,努力营造人性化的外观。然而,后现代建筑的这种综合,有时获得的只是一种拼凑痕迹明显的风格上的特征,并非它自身所具有的真正特征。

的确,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对历史进行保存,最终获得的是一种已不再属于我们自己的社会状况。我们需要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但是原封不动地保护历史街区和城镇是困难的,因为如果仅仅建筑本身得以留存,我们就面临着把它们变成僵死的博物馆的危险,如罗森堡、威廉斯堡、弗吉尼亚和其他的一些地方。我们也不能仅仅通过对过去风格模仿就制造出一个人性化场所的特征。这些努力都试图获得重要的价值,但把这些价值转变为在后工业社会仍起作用的形式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怎样才能恢复和提高那些老城镇所具有的个性、适当的比例以及以人为尺度的美学观呢?

简单地对其外部特征进行保护不是解决的办法。以广场为例。由于在城市中已很少见到步行者,城市广场有的变为停车场,如布鲁塞尔的大广场(Grande Place);有的成为道路的环形交叉口,如巴黎的协和广场;有的成为毒品交易中心,如纽约市的华盛顿广场公园。即使传统的广场也不总是作为人们活动场所,除非作为集会,或者在字面的意义上。这些广场的空间形态经常为了满足从远处欣赏的需要而设计的,或者通过几何形状的设计来取悦人们的理性。人们仅仅通行于此或者在广场边缘处的凳子上休息。当然也有例外,最成功的例子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作为社会生活的场所并成为典范。

在城市设计中,喷泉历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喷泉在城市广场中的重新出现是令人鼓舞的。有喷泉的场所一直是最古老的社会中心之一,它对人们始终具有强大的魅力,人们可以进入其边缘甚至内部。从村落里的水井到设置在当今许多文化中心和购物广场中的各式喷泉,它们或喷、或涌、或流动、或跌落,喷泉仍然对我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我们已经注意到,城市中的声音可能不很突出,但其普遍性却不亚于城市的任何特征。声音从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如今,研究者们已经开始关注社会声音的历史。有可能提供一种对城市声音的分类来显示出人性化城市设计的变化和需要,这样做或许比选择其他的环境特征更好。

大自然的声响是最普通的。它们出现的时间比人类开始定居还要早,并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活:风的呼啸声、雨的淅沥声、鸟鸣声,或许还有潺潺的流水声。尽管这是大自然的声响,但这些声音已经受到了城市结构的影响。城市可以创造风,我们在建筑的拐角处可以感受到它,我们在两侧高楼林立如同峡谷似的街道上也可以感受到它。树木、公园、街道、公墓和广场,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鸟类的存在和生活,并有选择性地促进了一些鸟类的繁殖而抑制了另外一些种类。雨声是各种各样的,雨点降落在汽车顶上、玻璃上和房顶上,所有降落的地方都发出美妙的声响。水从坝上跌落,或者海浪拍击着船壁,甚至小小的水潭由于泼溅也发出特别的溅水声。溪水和河流可能流经城市,但溪水总是被导入城市的地下管道流出,河流流经水泥砌成的河床,它们没有什么声响,如同死一般的沉寂。然而,一场大雨过后,城市的道路上充满了积水和水洼,溅起来的水声伴随我们行进。尽管我们并不常常把大自然的声响与城市联系起来,但它们无疑是出现在城市环境中的。

在城市里,人声是更加明显的:街道上小贩的喊叫声,时断时续的谈话声,孩子们玩耍的声音,父母的呼喊声,人群发出的熙熙攘攘声,狗吠声,猫的尖叫声,马嘶声。这是生活本身具有的声音,不管这些声音是否还传达了其他的含义,它们表明了鲜活的生活正在进行。

然而,生活中的声音常常会被机器发出的声响所淹没。卡车、轿车、公共汽车、火车、摩托车、飞机、锯和建筑装备产生大量的噪音和废气,它们弥漫在空气中,持久且无法逃避,使我们的听觉和嗅觉感官同时被污染。伴随着城市环境的还有钟声、唿哨声和警报声,车轮声和刺耳的破碎声。这一切构成了嘈杂的室外空间,这些刺耳的声音围绕着我们并压倒了人声。

最后,在电子时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声响:喇叭声、扬声器声、公共广播系统、收音机和录音机的声音以及电视机的声音。在现代生活中,这些电子产品的声音显得越来越突出。它们发出的声音比机器的声音多一些人情味,但并不是真实的人声,因为它们经过电子滤波器后缺少了人声的特征。磁带播放的音乐、录制的钟乐、扬声器和电子控制的风琴,这些声音将构成未来城市的听觉环境吗?这些声音持续而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渗透性,然而它们只是具有人声的表象,在电子设备的背后,除了集成电路和电线什么也没有。

我们能够使人与声音重新结合吗?我们能够创造一种听觉环境,使鲜活的声音再次彰显吗?在对环境的感知中,听觉维度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渗透性。通过把身体和环境联系在一起,我们发现声音如同空间或体量一样是一种物理的存在。对声音的形式和比例进行指导是环境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以上讨论指出了城市美学中的一些重要特征。广场、喷泉和声音都是城市环境的几个方面,它们悠久的历史以及延续至今的重要性都对建立现代的城市美学具有启发。有了人的出现才形成空间,有了社会性的聚集才形成场所,还有各种人类活动形成的声音,这些都是现代城市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由于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因而我们在城市中所体验到的不是分离的、孤立的和与人无关的对象。城市环境是充满了意义和联想的感知的世界与感官的领域,我们进入其中并与之发生联系。

或许我们可以把城市看作一个充满变化的连续的环境,人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建筑、街道、广场、公园、车辆、声音、质地、温度、气味、湿度、风和色彩,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对象和性质的一部分,它们与人的活动一起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就这方面来说,城市可以成为一切艺术的典范。我们坚持认为,城市的美学是一种结合的美学。这种环境满足我们的感知活动并让我们产生回应,它牢牢抓住参与者的感受,以至于我们与这样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连续和包含的,而非孤立隔绝和产生距离的。人与城市相互补充:城市是居住者的城市,人是城市的人。

人与场所之间相互形成不仅是城市体验的中心,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被比作在宇宙的舞台上演出的一幕戏剧。无数相互联系的情节构成了城市的戏剧,其中悲剧成分或许要多于喜剧成分。然而,与传统舞台不同的是,这出戏剧只有参与者而没有观众。它的空间没有被限定,时间和地点也不确定。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些特征的普遍存在,就更容易把握城市生活的审美特征。我们开始认识到,形成人性化的生活需要哲学家和艺术家共同的贡献:哲学家帮我们确定获得完满生活的条件;艺术家指引我们实现这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下,体验得以扩充和不断发展。

承认人在审美中的重要性是较为关键的,但把这种认识引入城市环境之中却并非易事。我们不认为通过工程学方面的智慧就可以使问题化解,因为它把一切问题都看作是技术问题,需要运用科技的力量加以解决。而问题的本质源自人类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案需要考虑方案本身对体验的性质所产生的影响。而且,城市的审美维度也不能等同于对城市的美化,因为后者常常是从外部强加给城市的结构之上,是对一个功能完备的物体的装饰。城市美学也不能被理解为全部规划方案中可分离的因素,城市美学需要考虑到独特的位置、地理、文化和历史条件;需要考虑政治和社会阶段的独特性以及当时人们的想法;也需要为了建设性的适应和变化而把这些机制结合起来。

这一章的标题用农业作比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意味着我们需要精心营造城市的环境,包括对其审美方面的考虑,最终创造出人们得以生长和繁荣的环境。它不需要僵死的规划和指定的秩序。人性化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同时它也必须反映出当地的需要、条件和传统。对于自发形成的符合人的尺度和规模的环境,我们必须慎重选择和更迅速地完成。但相同的组织原则是适用的。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规划需要既有天分又敏感的园艺家,他能够使各种环境要素平衡地发展,在一种复杂的和时间性的过程中,考虑这些因素各自独特的性质、它们彼此相互的关系和各种不可预知的因素,并能对以上问题进行回应。这种人和场所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环境美学依赖于这种感知的结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功能性和审美性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样规划就成为一种艺术,规划师就成为了艺术家。还有什么行为能比此更具创造性或者更加重要呢?

来源:kexuedelicheng 科学的历程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kxNDg0NQ==&mid=2665304685&idx=1&sn=8c9dcec72bdb0905aba0d5751d1c2214&chksm=8b6ea21fbc192b095f79fd9b1f59d8ff64be24c0a9c9b2616076c34fce3f3be43b96c9fdd3be&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建筑 城市设计 美学 西方美学 建筑文化 社会因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