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资讯
  • 今日科技话题:新型乳液酶反应体系、月球正面和背面、环己六酮、植物病毒运载杀虫剂、甲烷转化为CO₂、罕见“外星泥球”

今日科技话题:新型乳液酶反应体系、月球正面和背面、环己六酮、植物病毒运载杀虫剂、甲烷转化为CO₂、罕见“外星泥球”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5-23

来源:山东科协

1我国科研人员创建新型乳液酶反应体系实现天然油脂绿色高效高值利用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油料品质化学与营养团队成功创建了绿色、高效的皮克林乳液酶反应体系,提出了微乳液酶催化新模式,揭示了脂肪酶在乳液微环境下的“界面激活”催化机制,解决了转化率低和有机溶剂污染等油脂酶法修饰的共性难题,为食品级功能脂质的酶法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的绿色化学领域核心期刊《美国化学会可持续化学与工程》(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上。


据该团队首席科学家黄凤洪研究员介绍,天然油脂存在结构和物化性质单一、功能和应用范围受限等问题。酶法分子修饰是改善天然油脂物化性质,拓展应用领域和提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径。针对传统的有机溶剂体系转化率不高、耗时长、无法满足食品级脂质制备要求的问题,该团队以天然脂肪酸或植物油作为油相,以介孔碳固定化酶同时作为乳化剂和催化剂,制备出稳定的水包油型皮克林乳液。乳液的油水界面可增加底物与酶的接触面积,提高传质效率,展示脂肪酶活性中心,激发其催化活性,形成可持续高效运转的“乳液酶反应工厂”。


——新华网


2研究显示早期碰撞使月球正面和背面薄厚不同


中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科学团队发现月球有朝向地球和背向地球的“两张面孔”,形成原因可能是数百万年前太阳系的一颗矮行星撞击使月球“毁容”。


研究近日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研究杂志:行星卷》上。


行星科学家已知月壳并不对称,月球正面的月壳薄,背面的月壳厚。此前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月球是由两颗围绕地球旋转的卫星融合形成的。


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祝梦华和德国、美国及法国的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一现象更可能是由于围绕太阳系旋转的一颗年轻矮行星与月球发生撞击形成的。


——新华网


3环己六酮刷新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容量世界纪录


环己六酮反应机理的理论计算模拟 南开大学供图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储能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便携式电子设备,并有望在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及分布式储能等领域大规模应用。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移动化、智能化,新型高容量、长寿命、低成本、高安全的电池亟待开发。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军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超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环己六酮,刷新了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容量的世界纪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科学网


4新研究探索用植物病毒运载杀虫剂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一种植物病毒可以充当纳米粒子载体,有效将杀虫剂运输到土壤深处,杀死危害植物根系的害虫。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日前发布公报说,这项研究由该校和美国凯斯西保留地大学人员共同完成,有助于开发高效率、对环境危害小的除虫技术。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杀虫剂不易渗透到土壤深处,为了有效除虫,农民往往大量喷洒,导致土壤中杀虫剂残留严重。用纳米粒子将杀虫剂运载到土壤深处,可大幅减少杀虫剂用量。


——新华网


5甲烷转化为CO₂或有利于控制气候变化


图片来源:中国科普博览网


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是《巴黎协定》的主要目标,许多科学家正在为如何达成这一目标而绞尽脑汁。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新研究称,将温室气体甲烷转化为二氧化碳(CO₂),可作为达成该目标的有效补充手段。研究人员5月20日在《自然·可持续性》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将一种温室气体转化为另一种温室气体,这种方案看似违反常理,但却很有效,且有利可图。


甲烷是一种比CO₂更活跃的温室气体,其对气候变暖的影响高出CO₂许多倍。人类活动是大气甲烷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2018年,大气中甲烷的浓度达到了工业化前水平的2.5倍,其中约60%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这些排放很难消除。


要捕获大气中的甲烷并不容易。沸石被认为是捕获甲烷的有效催化剂。研究人员指出,在他们设想的方案中,将甲烷转化为CO₂可以通过一种巨型装置实现:利用巨大的电风扇推动空气通过充满粉状或颗粒状沸石和其他催化剂的翻滚室或反应器,捕获其中的甲烷,然后将其加热,即可转化为CO₂。


——《科技日报》


6罕见“外星泥球” 雨降落哥斯达黎加小镇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认为陨石是干燥、死亡的太空岩石块。然而在上个月,哥斯达黎加的一个小镇上空却出现了一个潮湿宇宙粘土,它在空中裂开并落下一种罕见的陨石碎片。


当地时间4月23日,哥斯达黎加Aquas Zarcas上空出现了一颗洗衣机般大小的流星,它在空中炸成碎片并照亮天空。之后,一个拳头大小的大块头撞穿屋顶然后撞到了里面的几张桌子。


据悉,虽然这块陨石看起来像普通石头,但实际上它是一种罕见的碳质球粒陨石,其富含有机化合物和水分。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Laurence Garvie在一份新闻稿中指出,他们发现许多碳质球粒陨石是泥球,其黏土成分比例介于80%至95%之间。“粘土很重要,因为水是其结构的组成部分。”


——环球网

来源:gh_562f69198929 山东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c4OTQyNw==&mid=2247487496&idx=3&sn=1dfb9afe41939a41876b504f4a5333d5&chksm=e819b814df6e31024c0e0c03e42b6e6b8f4d4e347c510f42a1723ea512bc615fabe70c1bfd4f&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