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居然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症状,哈尔滨医科大学孙长颢/冯国忱取得新进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6-02

来源:iNature

原标题:奇 | 简简单单的酸奶,居然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症状,哈尔滨医科大学孙长颢/冯国忱取得新进展

由于传统酸奶的消费对健康人群有益,而胰岛素抵抗(IR)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代谢综合征(MetS)的相互发病机制,对于酸奶是否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不是很清楚。

2019年5月28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孙长颢及冯国忱共同通讯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在线发表题为“Yogurt improve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liver fat in obese women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研究论文,对于该研究   100名年龄在36-66岁且同时患有NAFLD和MetS的肥胖女性被随机分配每周食用220克/天的常规酸奶或牛奶。结果发现,与牛奶相比,酸奶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的稳态模型评估,酸奶还降低血清LPS,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脂质,炎症和氧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分析表明,酸奶可以通过降低血脂,炎症,氧化应激和LPS来改善胰岛素抵抗(IR)

总而言之,在中国肥胖的NAFLD和MetS女性中,改善脂质代谢,减少炎症,氧化应激和LPS,以及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改善IR和肝脏脂肪,酸奶比牛奶更好。

20190602020345_18d52e.jpg

代谢综合征(MetS)存在于全世界20-30%的成人中并且经常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MetS的肝脏表现)共存。生活方式干预是MetS和NAFLD的主要治疗形式,但依从性差。因此,NAFLD或MetS需要简单方便的干预措施。

20190602020346_20264d.jpg

试验设计

常规酸奶,由培养的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sp)发酵。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是最广泛消费的酸奶类型,对人体健康有各种益处。前瞻性研究表明,酸奶摄入量(> 80 g / d)与肥胖,MetS和糖尿病风险呈负相关。健康人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表明,酸奶摄入可以减少体脂,血脂,血糖和炎症。

20190602020346_22872c.jpg

试验结果汇总

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关注酸奶对NAFLD患者的影响。由于传统的酸奶可能对健康和肥胖的人有保护作用,而胰岛素抵抗(IR)是NAFLD和MetS的共同发病机制,对于酸奶是否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不是很清楚。

对于该研究,100名年龄在36-66岁且同时患有NAFLD和MetS的肥胖女性被随机分配为每周食用220克/天的常规酸奶或牛奶。在试验开始和第24周,研究人员测量了所有参与者的相关指数:BMI,血清葡萄糖,胰岛素,脂质和细胞因子,以及从每组中随机选择的20名参与者的肝脏脂肪和肠道微生物群。

来自酸奶组的48名参与者和来自牛奶组的44名参与者完成了试验。与牛奶相比,酸奶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的稳态模型评估【空腹胰岛素,2小时胰岛素,胰岛素曲线下2小时面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肝内脂质和肝脂肪分数】。酸奶还降低血清LPS,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脂质,炎症和氧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分析表明,酸奶可以通过降低血脂,炎症,氧化应激和LPS来改善胰岛素抵抗(IR)

20190602020346_2475a8.jpg

酸奶对于代谢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中国肥胖的NAFLD和MetS女性中,改善脂质代谢,减少炎症,氧化应激和LPS,以及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改善IR和肝脏脂肪,酸奶比牛奶更好。

参考信息:

https://academic.oup.com/ajcn/article-abstract/109/6/1611/5499357?redirectedFrom=fulltext

通讯作者介绍

孙长颢   1964年4月12日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及博士后指导教师,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1996年获得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1年到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学习访问。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营养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和分子营养学研究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物与营养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副总编,我国全民健康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专家 ,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医学考试专家指导委员会公共卫生专业副主任委员。

国际学术地位:担任“World council of genetic, fitness and nutrition for health ”委员。“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utrigenetics/Nutrigenomics”委员。

主要业绩: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养学研究,主持863重点项目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项(其中1项为重点)。获教育部一等奖1项,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自然科学类)1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省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等奖项,教学成果奖多项,专利3项。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六、七版及我国第一部《分子营养学》等16部教材论著。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SCI论文91篇,累计影响因子310.126,他引次数500余次,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公认,先后获得”国际医学中心”评选的2013年度十大研究领域中“基因组和系统生物学研究领域”唯一获奖文章,以及《国际肥胖杂志》对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besity 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分子营养学的理论体系,将其写进规划教材和北京大学医学教材中,并在《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分期连载。在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分子营养学》,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国家核心期刊《营养学报》就此发表了述评,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多次受国内其他院校邀请进行专题讲座,同时受大会主席Simopoulos博士邀请参加并主持雅典“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trition and Fitness” 在“1st Congress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utrigenetis/ Nutrigenomics (ISSNN)”做大会报告,对推动我国分子营养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来源:Plant_ihuman iNature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3MTE3MjUyOA==&mid=2247501677&idx=2&sn=defc1c8c5b451699ba8b664d914bd7af&chksm=fce6b4b2cb913da445d88224a5037cd4d6fa3dc568cdccd714951bc20769990f8dd3aeba1822&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