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获国际大奖,雷震的不争之争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6-20

d15633.jpg

雷震(右)和人脸识别专家李子青教授合影。

雷震办公室最干净的地方电脑键盘,黑色的按键被手指尖磨得锃光发亮。落满薄薄一层灰尘的柜子里除了专业书之外,找不到他最新获得的奖状。

6月6日,国际模式识别学会(IAPR)在希腊把一个重要的学术奖项——“国际生物特征识别青年学者奖”——颁给了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年轻研究员雷震。

作为模式识别领域最权威的国际性学术组织,IAPR每两年评审一次该奖项,每次从全球范围内评选出40岁以下的学者一名。

记者提出想看一眼奖状,雷震说,还放在回国的箱子里没来得及收拾,将来可以考虑摆放在书柜里。雷震在电脑里调出获奖照片时,记者发现他此前获得的所有荣誉都以数字的形式保存在D盘,这次的也一样。如果关闭电脑,雷震的个人世界也随之关闭。

一切都是最好的

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特性,如指纹、人脸、虹膜、笔迹、声音、步态等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雷震研究人脸识别技术将近15年,虽然完整地经历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但一开始谁也没有想到会获奖。雷震事后回忆说,有两个印度人比较厉害大概38、39岁,而他今年36岁,以咱们习惯的逻辑,获奖者应该在那两个人当中,毕竟他离40岁还有几年。

所以当单位在5月14日一早通知他获奖,要赶紧准备一个英文发言报告时,他开着车在上班路上有点懵了。万一搞错了呢?万一组委会哪个流程作业失误呢?直到3天后收到国际模式识别学会(IAPR)的正式邮件后,雷震才相信这是真的。当天他就在群里发了红包,因为圈里的人知道奖项的含金量,都真心替他高兴。

“只能说这个奖比较纯粹,主要还是根据论文影响力和谷歌的引用率,最后我还是胜出一筹,比较优秀一点。”当众表扬自己的时候,雷震低头露出了腼腆的笑容。留着板寸、架着眼镜的雷震虽然已晋升为研究员,但他背着双肩包、甩着腿走路的样子和北京五环外后厂村的理工男并无二致。

 雷震透露,6月6日在希腊领奖那天,正好是他农历生日,今年又是本命年,他觉得这都是命运的眷顾,一切都是最好的。

d15877.jpg

国际模式识别学会颁发的奖状。

中国领先的算法

奖状上写明了雷震的三个主要贡献。其一是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落地,推广到各行各业。

2005年,香港深圳罗湖口岸自助通关。过境人员持护照或者港澳通行证在机器上刷一下,再面对摄像头拍一张照片,采集的数据跟证件里的信息快速比对,整个过程8到10秒即可完成,大大地提高了通关的效率。“现在这个技术比较成熟了,但在当时还是非常前卫的。”雷震说,当时的感觉就像现在做量子的科学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做,你走在世界的前沿,这种冲击力和成就感是巨大的。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接下来的许多第一就顺理成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国际上第一次将人脸识别技术用到奥运安保当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人脸安保系统;2013年与无锡市公安局合作研发的“海量视频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获巴塞罗那“全球智慧城市项目决赛奖”;2015年研发人民银行征信自助系统、证券远程开户系统等。

获奖理由二是改进了算法。“这是对我历史的总体评价,不是说针对某一个算法而言。”雷震解释说,他从事研究的时间长,从2005年到现在没有换过方向,一直专注这一领域,累积的成果肯定比别人多一些。深度学习以前,他们在传统方法上做了很多工作。深度学习以后,每年都有关于算法的论文发表。

中国的人脸识别算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人脸识别测试结果,根据该测试,全球39种人脸识别算法中排名前五的均来自中国。

最后一个理由是公开了很多数据供学术研究,包括检测、识别、人脸防伪等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没有人生目标

在谈到自己为什么能获奖时,雷震笑着脱口而出“懒呗”,他似乎羞于用专注和坚持这样一本正经的词汇来形容自己,尽管他并不否认这一点。

近10年来,生物识别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2012年以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崛起,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AI)领域成为炙手可热的科技新贵,整个产业链急缺大量的AI人才,热钱扑面而来四处找项目。

如果中途改道,进入科技公司,以雷震的学术地位随时能获得不菲的收入,而他在中科院一呆就是14年,为什么?

事实上,2010年博士毕业那年,雷震曾去IBM中国研究院工作过一年,让他得以了解公司的运作模式。雷震说,在公司做科研,就像是一颗螺丝钉,必须服务于公司的发展战略。如果公司的战略发生变化,你的研究方向也要随之变化。而做科研,只有在一个领域里深耕下去才会出成果。这方面,中科院的科研环境显然宽松许多,何况在IBM,真正前沿的项目都放在美国。

匆匆出去一年后,雷震又回到了中科院,可以真正掌控自己研究的地方,他喜欢这样的环境。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雷震不是很清楚;但对自己不要什么,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在中科大读本科自动化专业的时候,师兄师弟们都啃托福和雅思,目标很明确,出国继续深造。他没有这个想法,这位来自浙江绍兴的男同学习惯天天吃米饭,让他吃西餐是无论如何不适应的。当然,这又是雷震的玩笑话。事实上,他觉得中科大很好了,特别是大四的时候已经保送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主任李子青教授的研究生,后来又是李教授的博士生,他觉得已经很好了。

李教授拥有英国Surrey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辞去新加坡南洋大学终身教职,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2004年作为“百人计划”入选者来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是人脸识别国际一流专家。2005年他首次去中科大挑选研究生时,一眼看中了自动化系综合排名前三的雷震同学。

雷震的父母亲经常说,他儿子读完研究生又念博士就是在逃避人生选择。雷震也多次强调,他没有人生目标,不知道想要什么,从小他学习非常出众,老师、父母都认为他应该作为更大,但他对自己已经拥有的很满意。

d15c78.jpg

在希腊的颁奖现场。

梦想照进现实

从希腊回到北京一切归于平静。雷震说,获奖只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而人脸识别技术还远不完美,还有许多硬骨头需要啃。

“现在的人脸识别系统被行业里的人调侃成中青年系统,”雷震解释说,因为中青年数据众多,外貌变化小,因此根据这些数据训练出来的系统在识别中青年时准确率非常高。可一旦运用到儿童识别,准确率很快下降。识别老年人时也相对不理想。这两个群体识别率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数据少,怎样提高小样本的准确率?这些问题都是人脸识别没有解决的。

中青年这拨数据红利过后,整个行业安静了许多,很多专业人士转行到更热门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或者无人驾驶领域。当记者问雷震会不会离开时,他坚定地说不会走。雷震喜欢以电影《谍中谍》的一个桥段为例,畅想人脸识别的未来。在川流不息的广场上,用人脸识别技术在人群里面找到一个特定的人。不论他姿态如何,是否有被遮挡,都能识别出来他的身份。“我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个电影场景就会出现在真实生活中。如果到了这种程度,我觉得人脸识别技术可能才算是真正的成熟。”

作者:邓婷 程建兰

来源:科学大观园

人脸识别 模式识别 雷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