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我的七彩大自然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6-26

来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银亮的阳光,其实是七彩的,她融合了红、橙、黄、绿、青、蓝、紫,才给了万物能量,才成了生命三要素之首。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这是共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却陷入了误区;大自然是知识之源,这是事实,却常常被人们忽略,需要正本清源。        

大自然文学和博物学有很多的交集:其一,它们都是以大自然为主题;其二,都是负有传播科学知识、传承科学精神,激发人们追求科学理想、培养生态道德,倡导绿色生活等重任。大自然原本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如白色的日光原是七色合成,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制造叶绿素,光的传播等。因而大自然文学中科学知识的内涵,就是其艺术风格的追求,即将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其实,优秀的博物学作品,也是大自然文学。文学能为博物学添翅膀,使其飞得更高更远。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我常跟随科学考察队或独自在大自然中探险,40多年来在寻找什么呢?朋友们常常问我,我也常常自问……        

我的故乡在巢湖边,40多年前写的《童年花絮》中记录着那时的思绪:        

这个充满生机,熙熙攘攘的湖边世界,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了无比深厚的爱的种子。此后,我常常去崇山峻岭、大漠戈壁、雪峰冰川及江河湖海,寻找生出的绿叶,开出的紫色小花,飞出的鸟群,起航的白帆以及五光十色的幻想。        

经过40多年日月的陶冶,渐渐醒悟,我是在寻找大自然的色彩——山川河海、野生动植物,以及人生的光华。山川河海是七彩的,野生动植物是七彩的,人生是七彩的。只有七彩的大自然和七彩的人生相互辉映,世界才无比精彩。         

图1《云海探奇》(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12月)

       

1978年重新拾起笔来,我致力于大自然文学创作,一切是从描写在野生动物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开始的。在写作中我不时思索着大自然文学的种种,当写完《云海探奇》《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大熊猫传奇》四部长篇之后,曾思考了一段时间。         

面对世界各国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文学,以及数年创作过程中的感受,我原本的愿望逐渐鲜明和强烈: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自然文学,将中国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野生生物世界谱写成壮美的诗篇,回荡在天宇的乐章。也即是说大自然文学不仅要有长篇小说,还应该有多种文体。多样性是丰富的表现。我朝这个目标努力的基础,是必须用自己的双脚去认识大自然,亲身体验中国大自然的独特风韵和底蕴。        

因此,我把考察(认识)大自然看作第一重要,然后才是把考察、探险所得写成大自然探险奇闻、奇遇,希冀充分以真实性的魅力,给读者描绘一个真实的、奇妙的自然世界。这比创作一个充满惊险离奇的故事困难得多,一个原因是在大自然中探索,并非每天都会发生刺激的事件,或有新鲜稀奇的发现,更多的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的长途跋涉的艰辛、危险中的战栗和难耐的孤寂。另外是我前期的四部长篇小说已得到了评论界的好评,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有了感悟,现在又要去进行新的尝试:这无异于我给自己出了难题。        

我喜欢创作上的难题,它往往能调动生命的全部力量去迎接挑战,去探索;无论是成功或失败,生命都将更加充满活力,闪耀光华。        

于是,我走向四川、云南、福建、贵州、黑龙江、新疆、海南、广西……大漠戈壁,雪山冰川,江河湖海。面对如诗如画的、美丽的大自然和被破坏得支离破碎的山河,我被激起了无限的悲愤、忧虑。        

我生长在巢湖边,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是,如今在城市的周围已很难看到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巢湖已是一湖臭水。饮水安全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水是生命的源泉。        

我国的水源在西部。西部是我国生态关键区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的注意力主要在西部地区。先是探索水之源、江之源,1999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12年六上青藏高原,到达珠穆朗玛峰海拔5200米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林芝雪山银峰下的巨柏群……特别是在2000年,先是探索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再追随澜沧江大峡谷,由青海转入西藏,最后进入云南金沙江大峡谷、三江并流地区,历时两个月。        

江之源在高山,在雪峰、冰川。那么,山之源又在哪里?为了探索山之源,2004年、2005年,我又两次横穿中国,从南北两线,走进万山之祖帕米尔高原。        

我曾多次穿行于横断山脉,有时带着马帮、帐篷露宿在无人区,寻找大树杜鹃王、银杉、滇金丝猴……我见识到奇妙的生物世界和少数民族异彩纷呈的文化。仅为进入独龙江(地处缅甸和我国滇藏交界处),我就历经了1998年、2002年、20064月和10月四次怒江大峡谷探险,才终于到达了这个独特的野生生物世界。大海占据了地球的三分之二。于是2011年,我又走向蔚蓝的大海,乘船穿梭在西沙群岛之间,领略着海洋生命的奇妙,大海的美丽与壮阔……圆了几十年的梦想。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腿和脚就有着极高的赞誉——“量天尺。正是在丈量大地、探索祖国大自然的神秘中,我逐渐领悟到生态平衡的意义:首先是的本身的生态平衡,这主要是指一个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平衡,精神和物质的统一;再是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最高的境界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共存——天人合一。建设良好的生态与和谐的社会,必须树立生态道德。当人们尊崇生态道德,以其修身济国,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如同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融合为一体,世界才有了阳光普照。        

说得简单一点,生态道德就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准则。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已规范了很多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道德,但尚没有较为系统的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法则。究其原因,历来人只把大自然看成属于自己的财富,在大自然属于人类的误区中走得太久。而尊重一切的生命、感恩自然、热爱自然等观念并未列入我们现有的道德范畴。直到大自然的惩罚,环境危机压力愈来愈大,才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与大自然的关系。审视的结果令人震惊:人类属于大自然,人只不过是大自然万千臣民中的一员,必须扫除唯最大的狂妄。没有了大自然,失去了家园,人类将怎样生存?这一认识上的飞跃,是人类认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章。环境危机是后工业化时期才愈加显现的,全世界都在寻求解决的办法。生态道德的建立,或许不失为一剂良方。当然,构建生态道德的道路是漫长、艰难的,需要启蒙和培养。        

因而我对自然的观察,就有了另一种视角和另一种含义——实际上就是和大自然相处,融入自然,相互对话交流……通往沙漠深处的红柳,滂沱大雨中飞入胸膛的小鸟,青藏高原毁香跳崖的麝,天鹅湖畔麝鼠的城堡,柴达木盆地盐湖的奇妙,寻找大树杜鹃王的诡异,南海红树林中的蛇鳗,雨林中野象伸出的长鼻,进入箱式峡谷寻找黑叶猴王国,寄居蟹对居所的选择,海螺跳跃追逐猎物,蝠鲼跃出大海在空中产下幼鱼……探索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有意义,发现过程的艰辛,自有一种蕴藏在平常中的特殊魅力和快乐!        

我将它们结构成一篇篇真实的故事,发表在《人民文学》《当代》《儿童文学》等期刊上,之后集合为《山野寻趣》《东海有飞蟹》《黑麂的呼唤》《黑叶猴王国探险记》《胭脂太阳》《夜探红树林》……无一不努力展现隐藏在森林或大漠深处的野生生物世界,神秘的大自然,以及人类为保护自然的努力,宣扬着生态道德。        

评论家认为,这些作品既有小说的情节,又有散文的诗韵与哲理,更有亲历感的真实,是作家独创的文体。        

大海并非只有蔚蓝,真实的海洋闪烁着红、橙、黄、绿、青、蓝、紫。花朵、果实——生命本质的表象——异彩纷呈,金丝猴以斑斓的面孔呈现,昆虫的色彩则是最为丰富、难以想象的。阳光在三棱镜下是七彩的,这说明只有七彩的融合,才能迸发出无限的光芒。        

歌颂人与自然和谐、呼唤生态道德的当代大自然文学,同时也是美丽中国、说好中国故事的载体。它赞颂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态道德之美。因而,作家必须将一个真实的自然奉献给读者。大自然和生命都是神奇的科学,例如:动物珊瑚为什么必须与植物虫黄藻共生?红树林中为什么进化出胎生植物?树王为什么成了人们当今唯一能看到的,生于几百年、几千年之前至今依然鲜活的生命?月亮远在距地球38.4万千米之外,为什么能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人们只有认识了自然才会热爱自然,只有热爱自然才会保护自然!而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才能认识自然。作家需要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的最新发展。这就是:走万里路,读万卷书!      




本文转载自《科普创作》2019年第2期。                    

《科普创作》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以刊登科普科幻原创作品及评论为主,刊物为季刊,每年3月、6月、9月、12月的20号出刊,欢迎投稿订阅。投稿邮箱:kepuchuangzuo@126.com;联系人:姚利芬。                    


       

                   

               


         


来源:kpzj010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Q2MzA4Mw==&mid=2247487083&idx=1&sn=09780ad832f2cbcc27045e463412c6d2&chksm=ec70fb2fdb077239ad734df8409baf145aa34ffc5f38917809f52a6b2eaae8af317f12b70dd2&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