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资讯
  • 今日科技话题:牦牛无角圈养、国产盾构机、兰州重离子治癌系统、通用型蛋白质、二氧化碳还原、艾滋病

今日科技话题:牦牛无角圈养、国产盾构机、兰州重离子治癌系统、通用型蛋白质、二氧化碳还原、艾滋病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7-08

来源:山东科协

1 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牦牛无角圈养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作为适应高原特殊环境、奶肉皮毛粪皆有价值的珍稀牛种之一,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是我国藏区百姓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牲畜。但其野性难驯、惯于放养,不利于集约化养殖和草原保护。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会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首个无角、适宜舍饲化的牦牛新品种——阿什旦牦牛。该品种已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标志着我国在大动物育种领域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促进牧业增产、牧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所育种团队以青海高原牦牛为父母本,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通过无角育种核心群、自群繁育、选育提高等主要阶段,结合国际领先的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培育出的无角阿什旦牦牛从根本上避免了牛角对人畜和生产设施的伤害或破坏,更适宜圈养,并减少了牦牛的死亡发生率。经测定,在舍饲条件下,无角比有角能提高近一倍的养殖密度,并大幅减少因为角斗而造成的损失。


——《光明日报》


2国产盾构机穿越沅江“地上河”


首台国产常压换刀超大直径“沅安号”盾构机,7月4日在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悬河”沅江,完成沅江隧道掘进,标志着我国水下盾构隧道掘进机械制造、复杂地质条件下盾构隧道建造技术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沅江隧道上方河道弯曲,江面宽阔,汛期水位高于城市地面约6米,属地质意义上典型的“地上河”(河床海拔高度高于该段河流流经地区的两岸地面海拔高度,也称“悬河”)。“沅安号”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研制及应用”的成果,设备开挖直径11.75米、整机长度132米、总重约3000吨,装机功率6100千瓦,常压换刀比带压换刀效率提高了4至5倍,刀盘貌似一朵绽放的桃花,于2017年应用在桃花源故里,被誉为“最美盾构机”,由中国铁建重工联合中铁十四局针对沅江隧道设计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科技日报》


3我国自主研发的兰州重离子治癌系统调试后将投入医用


近日从兰州重离子医院获悉,我国自主研发的兰州重离子治癌系统已在医院进入调试阶段,即将投入医用。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1993年开始重离子治癌技术基础研究,历经2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科研攻关,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兰州重离子治癌系统。兰州重离子医院筹备组组长王小虎说,重离子是21世纪先进的放疗用射线,具有治愈率高、对健康组织辐射损伤轻、疗程短的特点。重离子治癌的效果很好,特别适宜于外科手术、化疗、常规放疗无效或易复发的难治病例。


——新华网


4华东师大科学家发现通用型蛋白质胞内递送载体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程义云团队研发设计了一种富含苯硼酸的阳离子高分子,在不需要修饰的条件下,对多种蛋白质实现了高效、普适的蛋白质胞内递送,并能维持这些蛋白质的生物活性。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2019, 5, eaaw8922))。



蛋白类药物在生物医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8年全球医药销售额前十的药物中,七种为蛋白质药物。开发高效、安全的蛋白质胞内递送技术对于生物医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悉,研究人员发现的这种方式使得富含硼酸的高分子能够结合不同等电点、尺寸的蛋白质分子,实现普适的蛋白质胞内递送。这种高分子可以将牛血清白蛋白、藻红蛋白、绿色荧光蛋白、红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细胞色素c、溶菌酶、胰蛋白酶、β-半乳糖苷酶、皂角素、核酸酶、核糖核蛋白等十余种蛋白质高效递送到细胞质中,且能够很好地维持这些蛋白质的生物活性。


——科学网


5 新方法使二氧化碳还原效率提升200%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中南大学刘敏教授团队和加拿大Edward Sargent教授、台湾科技大学黄炳照教授等团队合作,首次从金属量子点中“捕获”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效率提升200%以上,大大提升了碳循环利用效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焦耳》上。



利用电化学还原,在温和可控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用的碳氢燃料和化学品,是“捕获”大气中二氧化碳、解决其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然而,这一途径的实现,却受限于催化剂难觅之困。


——《科技日报》


6新方法成功从小鼠体内去除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个美国科研团队在新一期英国《自然·通讯》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将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与基因编辑技术相结合,成功从小鼠基因组中清除了艾滋病病毒,向治愈人类艾滋病迈进一步。


论文高级作者、美国坦普尔大学刘易斯·卡茨医学院教授卡迈勒·哈利利说:“我们的研究显示,相继实施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的疗法和基因编辑疗法,能够从感染动物的细胞和器官内去除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能嵌入宿主DNA(脱氧核糖核酸)后不断复制,从而扩大感染。目前主流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是联合使用至少3种抗病毒药物,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但不能彻底清除病毒,患者需终身服药。


——新华网


来源:gh_562f69198929 山东科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c4OTQyNw==&mid=2247487827&idx=3&sn=e8801d69f742e4a470e608e834916106&scene=0#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