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情绪词启动影响情绪面孔感知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成功地识别和加工情绪信息是社会交往的关键环节之一。当前情绪认知研究多关注单通道所传达情绪的加工,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接收的情绪信息往往不是单一感觉通道传递的,而是多个感觉通道同时传递。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听觉与视觉这两种信息通道在情绪感知中的相互作用,如语音与面孔中情绪信息的相互通达与相互影响。大量研究发现,当伴随出现与面孔情绪不协调的情绪语音信息时,会严重影响个体对情绪面孔的识别程度。但有研究发现,不同通道信息之间的相互启动和相互影响会受到情绪信息类型的调节。例如,具有情绪意义的音乐可以影响被试对中性面孔情绪效价的评定,但欢快音乐比悲伤音乐可引发更大的N1波幅。
罗宾逊(Robinson)使用具有竞争信息的视觉和听觉任务,发现婴儿整体表现出听觉偏好,4岁的儿童是否表现出听觉和视觉偏好需要根据确切的情况来定,而成年人表现出整体视觉偏好。韦斯克尔(Vesker)等人采用跨通道启动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及成人,当涉及听觉言语与面部感知的交互作用时,言语对面部表情感知的影响似乎大于情绪面孔对语言感知的影响,还发现语言与情绪面孔的感知存在发展性的变化,6岁儿童对积极情绪词启动特别敏感,以至于他们对目标情绪面孔能够做出更快的反应。
中学生处于认知与情绪发展的关键期,对情绪性语音与情绪面孔的加工是否存在年龄上的发展性变化并不知晓,因此可以采用跨通道启动范式探讨语音情绪词的启动对中学生情绪面孔感知所产生的影响。采用3(年龄阶段:12岁/15岁/18岁)×2(情绪面孔类型:积极/消极)×2(一致性:一致/不一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年龄阶段、情绪面孔类型、一致性,因变量为任务反应时。
选取不同年龄段的被试60名中学生,12岁20名(男11,女9),15岁20名(男11,女9),18岁20名(男10,女10),选取标准为右利手、无红绿色盲、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听力缺陷且未参与过类似实验的被试。采用个体施测的方式进行实验,且被试使用的仪器、双手摆放的位置及按键的手指均相同。实验采取情绪跨通道启动范式,情绪启动刺激材料为48个汉语情绪词(24个积极情绪词,24个消极情绪词),进行专业的录音,所有情绪词均是从王一牛编制的汉语情感词库中选取,目标刺激取自罗跃嘉等人编制的中国化情绪面孔图片系统,其中,积极情绪面孔和消极情绪面孔各24张,男女各半。
实验流程如下:首先,一个440hz的纯音(500ms)呈现,紧接着是黑色的背景的停顿(500ms),然后是启动刺激汉语语音情绪词呈现(750ms),随后在屏幕中央呈现目标刺激情绪面孔,直到被试做出反应后目标刺激才消失,最后出现黑白的背景(500ms)。被试按键要求是,判断语音情绪词效价与情绪面孔效价是否一致,若一致,按“F”键,不一致则按“J”键,电脑自动记录反应时(启动任务相对简单,不考虑正确率)。
任务反应时的分析结果显示:被试在12岁、15岁、18岁的年龄组上的任务反应时分别为1477ms、1408ms、1354ms。进行方差分析显示,年龄的主效应不显著,因此可以推断,被试在此年龄段对情绪性语音与情绪性面孔加工不存在发展性变化。
在语音情绪词启动下,情绪面孔分类的主效应显著,积极语音情绪词启动下情绪面孔分类反应时(1324ms)显著短于消极语音情绪词启动下情绪面孔分类反应时(1481ms)。
在语音情绪词启动下,语音情绪词与情绪面孔效价一致性主效应显著,一致性条件下反应时(1383ms)显著快于不一致的反应时(1443ms),出现了情绪启动的一致性效应。
情绪类型与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在积极语音情绪词的启动下被试对积极情绪面孔分类反应时(1183ms)要显著短于消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1506ms),出现了积极情绪启动效应;但是在消极语音情绪词启动下,被试对消极面孔的分类反应时(1583ms)慢于对积极情绪面孔的分类反应时(1379ms),出现了情绪启动的反转效应,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本研究采用跨通道启动范式探讨了语音情绪词的启动对中学生情绪面孔分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岁、15岁、18岁这三个年龄段中,个体在语音情绪信息的影响下对情绪面孔的感知不存在所研究年龄段的发展性变化。同时,语音情绪词的启动影响了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感知,且个体在积极情绪词启动下对情绪面孔的分类快于消极情绪词启动下对情绪面孔的分类,存在积极情绪信息的加工优势。为进一步探索情绪性语音与情绪面孔的相互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以往研究对象大多为大学生或者青年群体,未来可以考虑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探索老年人对语音情绪与情绪面孔的感知。其次,本研究只从情绪性语音影响情绪面孔的角度设计实验,但情绪面孔是否会影响情绪性语音,并未作探讨。最后,未来还需采用生理多导仪、脑电仪及功能性磁共振仪等设备来进一步探究跨通道情绪下,情绪性语音与情绪面孔的相互作用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族双语者的认知控制”(31660282)、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yjs201803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者:张芳文  马谐  陶云

责任编辑:黄琲  

排版编辑:黄琲

来源:cssn_cn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UwMjMxNA==&mid=2650131066&idx=3&sn=ce5b189136d516c5c4f8b534e9c45483&chksm=87e7583fb090d129132ebf93b749456292f0b83ce1a68f926fcba3b11dbaed0a7dd376a65f3c&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面孔情绪词 情绪面孔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