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的鸣声和人类语言相似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9-11

图片2.png

人类语言是如何出现的?科学家对此尚无定论。不过,通过研究其它动物的发声模式,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人类语言的演化历程。

众所周知,人类语言由具备一定意义的单词构成,而单词又由无意义的声音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而成。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新研究称,科学家通过分析一种来自澳大利亚内陆的高度群居的鸟——栗冠弯嘴鹛的鸣声发现,它们的鸣声也可以像人类语言一样分解为各种无意义的声音,或者说“构件”。

已有研究证实,栗冠弯嘴鹛的鸣声似乎包含“A”和“B”两种不同的音节,不同的特定行为对应着不同的“A”“B”组合。飞行中的栗冠弯嘴鹛会发出“AB”语句,归巢后哺育幼鸟时的语句则变为“BAB”。

在这项新研究中,作者们使用回放实验(此前被用于测试人类婴儿对语音的辨别能力)探究了栗冠弯嘴鹛对声音音素的感知。“虽然栗冠弯嘴鹛鸣声系统中的‘构件’比较简单,但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语言演化之初是如何组合的。”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华威大学和苏黎世大学Simon Townsend教授说。

通过系统的比较,研究人员测试了栗冠弯嘴鹛鸣声中的因素,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同时确定了栗冠弯嘴鹛的鸣声语句可以分解为两个在感知上完全不同的音节,且不同的鸣声语句包含着不同的音节组合。“此外,‘构件’并不携带鸣声所具备的信息也说明这些‘构件’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者、苏黎世大学Sabrina Engesser博士在评论这项研究时说,“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人类利用声音组成有意义的单词的方式。”

从无意义的“构件”中生成语义的能力在动物中非常普遍,但研究者也指出,这类鸣声系统与人类语言中单词的产生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科界原创  

编译:Sky 

审稿:alone  

责编:唐林芳

期刊来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期刊编号: 0027-8424

原文链接: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9/uow-bo090919.php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