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朱麟勇/杨弋开发新型的荧光染料,为细胞 RNA 实时成像奠定基础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9-26

来源:生物学霸

原标题:Nature Biotechnology:华东理工大学朱麟勇/杨弋开发新型的荧光染料,为细胞 RNA 实时成像奠定基础

结合并激活荧光染料的适体荧光 RNA(FR)已用于对丰富的细胞 RNA 种类进行成像。然而,诸如低亮度和具有不同光谱特性的染料 / 适体组合的有限可用性的局限性,限制了这些工具在活的哺乳动物细胞和体内的使用。

2019 年 9 月 23 日,华东理工大学朱麟勇及杨弋共同通讯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在线发表题为 Visualizing RNA dynamics in live cells with bright and stable fluorescent RNA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 Peppers,一系列单体,明亮且稳定的具有荧光 RNA,其最大发射范围从青色到红色。Peppers 可以对活细胞中的各种 RNA 进行简单而强大的成像,而对目标 RNA 的转录,定位和翻译的干扰影响非常小。

定量分析单个细胞中蛋白质及其信使 RNA 的水平表明,翻译受正常的酶动力学控制,但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该研究进一步证明,Peppers 可用于通过 CRISPR 展示对基因组基因座进行成像,实时跟踪蛋白质 - RNA 链以及进行超分辨率成像。总而言之,这些 FR 将是细胞 RNA 实时成像的有用工具。

20190926220708_c12977.jpg

图片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RNA 在细胞中表现出复杂的动力学,包括表达,降解,易位,剪接和其他化学修饰。因此,非常需要类似于荧光蛋白标签来理解 RNA 的动态分子生物学。感兴趣的 RNA 可以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标记,或通过标记被特定酶识别的结构基序共价标记。

不幸的是,这种技术需要细胞固定并且不适用于活细胞成像。具有工程化基序的 RNA 可以与荧光蛋白和特定 RNA 结合蛋白的融合物拴在一起。例如,MCP,PCP,λN 或 Cas。

20190926220708_c3e91a.jpg

Pepper530 RMFP 的特性,图片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在这些方法中,由于未结合的荧光蛋白融合物自由扩散,因此存在显著的背景荧光,并且每个 RNA 最多需要 48 个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物才能获得最佳信噪比。这种束缚蛋白的沉重负荷是否会影响 RNA 的定位,稳定性和行为仍有待确定。

尽管存在这些缺陷,MS2 系统还是当前活细胞 RNA 成像的金标准,被广泛用于研究单分子水平的 RNA 行为。更直接地,目标 RNA 可以与结合荧光团的 RNA 适体融合并可视化。

20190926220708_c7d01a.jpg

扩大 FR 的光谱范围,图片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尽管已经认识到这种概念已有好几年了,但是许多这些荧光团和荧光团 - 猝灭剂结合物在活细胞中具有显著着的背景荧光和 / 或不易扩散跨质膜。

Jaffrey 和他的同事率先开发了 GFP 的 RNA 模拟物(RMFP),它们是与 GFP 荧光团的非荧光类似物特异性结合并激活其荧光的适体。在活细胞中,这些荧光团显示出大大减少的背景荧光,突出了 RMFP 信号本身。RMFPs 已成功地用于对几种丰富的细胞 RNA 种类进行成像,并已被开发为代谢产物和蛋白质的传感器。

20190926220708_ce08b3.jpg

使用 Pepper 的 CRISPR 展示对基因组基因座进行多色成像,图片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尽管这些 RMFP 看上去简单而有前途,但它们具有显著的局限性,例如相对较低的亮度,仅绿色的可用性,有限的热稳定性或光稳定性或多聚体性质,这可能会阻碍其广泛用于活的哺乳动物细胞和体内的一般成像应用,尤其是成像 mRNA,其丰度比核糖体 RNA 和转移 RNA 低几个个数量级。具有改善的细胞亮度,稳定性和最大范围的荧光发射最大值(特别是在红色区域)的 RMFP 仍然是理想的,但尚未实现。

在这里,研究人员开发了 Peppers,一系列单体,明亮且稳定的具有荧光 RNA,其最大发射范围从青色到红色。

Peppers 可以对活细胞中的各种 RNA 进行简单而强大的成像,而对目标 RNA 的转录,定位和翻译的干扰影响非常小。定量分析单个细胞中蛋白质及其信使 RNA 的水平表明,翻译受正常的酶动力学控制,但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该研究进一步证明,Peppers 可用于通过 CRISPR 展示对基因组基因座进行成像,实时跟踪蛋白质 - RNA 链以及进行超分辨率成像。总而言之,这些 FR 将是细胞 RNA 实时成像的有用工具。

参考消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19-0249-1

文章来源:iNature

来源:ShengWuXueBa 生物学霸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Q1MTQxNg==&mid=2652065058&idx=3&sn=4daab6431e3db24563da617d12ca0db0&chksm=8bfd53d5bc8adac30f37667f6da234d98c3d131555ec21a125ace468afc894950ee01f7aa4bb&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