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麻雀因何“黏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8-29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麻雀。不过,尽管它们有着带有暗示性的物种名称——家麻雀,但这种鸟类并没有被正式驯化。除了南极洲,在每个大洲都能发现这种大胆、小型、灰褐色的鸟类。它们在城市周围跳跃,在人行道上啄食剩余的面包屑,有时甚至还会赶走当地的鸟类。如今,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这些无处不在的小鸟是如何适应与人类生活在一起的——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可能有利于基因的变异,进而改变了它们的颅骨形状,并使得麻雀能够消化淀粉,这与家养的动物类似,例如狗。

  麻雀与人类的友好行为具有传奇色彩,这在《圣经》、早期的中国诗歌和杰弗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都有提及。但是没有人真正知道是什么使它们有别于麻雀家族的其他野生成员,后者在人类周围很容易受到惊吓。

  为了寻找一种基因上的解释,挪威奥斯陆大学进化生物学家Mark Ravinet和他的同事在欧洲和中东的一些地方捕捉了大量麻雀。研究人员设置了薄雾网。这是一种长长的、如波浪般翻滚的网丝,在鸟类飞进去后,能够不加伤害地困住它们。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测量并标记了这些麻雀,并且提取了血液样本,然后释放了它们。研究小组共收集了4种主要欧亚麻雀的信息——46只家麻雀、43只西班牙麻雀、31只意大利麻雀和19只大麻雀。

  回到实验室后,研究人员对这些麻雀的脱氧核糖核酸(DNA)进行了测序。当将家麻雀同与其最密切相关的野生表亲大麻雀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后,研究人员发现,自从这两个物种分离以后,许多地区家麻雀的基因组似乎经历了阳性选择,这意味着在某些地方发生的基因变异能够帮助鸟类在人类身边茁壮成长。

  Ravinet回忆说,当他一看到这些结果,便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跳来跳去。但他说,在将“所有的计算结果检查3次”之前,他没有将其告诉任何人。

  在鸟类DNA中,有关阳性选择的最显著标志是在一个有两个已知基因的区域被发现的:一个基因与麻雀头骨发育有关,另一个基因则能够帮助制造淀粉酶,后者有助于人类、狗和其他动物分解淀粉。

  该研究小组在8月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卷》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对这两种基因的改变可能有助于家麻雀食用人类种植的食物。

  Ravinet指出,家麻雀可以携带更多拷贝或一个不同拷贝的头骨形状基因和淀粉酶基因。下一步,他的团队计划更仔细地研究这两种基因的变异,因为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基因是如何改变鸟类外表和行为的。Ravinet说,另一个步骤是检查麻雀的饮食,看看是否有任何针对颅骨的改变增加了咬合力,这将帮助鸟类咀嚼那些在人类农场中散布的更硬的种子。

  新研究还表明,在大约1.1万年前,即新石器时代的初期——当时农业首次在中东地区发展起来——家麻雀和大麻雀就开始彼此分化了。

  在澳大利亚悉尼的麦夸里大学研究麻雀的进化生物学家Samuel Andrew说,这项工作对于鸟类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阶段,它可以回答许多关于麻雀物种如何分化以适应其不同生存环境的问题。但是他和Ravinet一致认为,在最初的分析中,肯定会错过其他一些可能会发生变化的基因,它们也帮助鸟类“利用”了人类。

  “如果你住在一个大城市,你周围的动物要比你想象的多得多。”Ravinet说,“它们有一段历史和一个故事要讲。我们已经改变了它们的历史。我认为这是一件相当深刻的事情。”

  相关论文信息:DOI: 10.1098/rspb.2018.1246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院

来源:中国科学院

原文链接:http://www.cas.cn/kj/201808/t20180829_4661988.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