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 and Fisheries在线刊发中国海洋大学最新成果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9-30

来源: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左图为对马暖流及太平洋区域中上层群落长期变动特征及跃变现象的发生;右图为其与海水表面温度及其延迟的非定常性关系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田永军教授团队在渔业领域国际顶级期刊Fish and Fisherie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limate‐induced nonlinearity in pelagic communities and non‐stationary relationships with physical drivers in the Kuroshio ecosystem”(气候变化引起的黑潮生态系统中上层群落非线性变化及其与物理环境的非定常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章系统探究了黑潮区域中上层群落应对气候变化的非线性响应模式,并首次验证了西北太平洋气候-生物非定常性的存在,可为黑潮区域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策略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对理解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生物变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渔业资源丰度变化可产生重要的经济、社会及生态影响,是21世纪的前沿热点科学问题。除传统的线性变化模式外,海洋渔业生物会以诸如跃变(regime shift)等非线性变化模式对气候胁迫作出响应。此外,以往研究默认的定常性气候-生物关系逐渐被证实在气候变化背景之下具有极高的脆弱性,导致基于定常性关系建立的统计模型可能会在拟合气候-生物关系时存在偏差,进而失去预测能力。即便如此,关于气候-生物非定常性关系的科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仍旧没有系统展开,极大阻碍了基于生态系统渔业管理的推进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风险早期预警机制的建立。为此,研究团队聚焦西北太平洋黑潮区域中上层群落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对马暖流及太平洋区域中上层群落的跃变现象分别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及80年代末期。东海外海及黑潮流轴区域冬季海水表面温度,在分别受到西伯利亚高压及黑潮变动的影响之下,对两个中上层群落动态分别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研究判定对马暖流及太平洋区域中上层群落与海水表面温度的非定常性关系分别发生于20世纪90及80年代,可分别归因于西伯利亚高压及阿留申低压活动的减弱。研究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生物丰度非线性变化及与物理环境的非定常性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案例。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渔业海洋学实验室博士后马舒扬为文章的第一作者,田永军教授、李建超讲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

国际期刊Fish and Fisheries致力于采用多科学交叉方法解决渔业生物学及渔业科学领域重要科学问题。其于2000年开始出版,季刊发表,年发文量约为70篇,这是中国海洋大学渔业学科首次在该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新闻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来源:CSOL1950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Q3ODA3OA==&mid=2247489890&idx=4&sn=ca7a63ec6f6f0970d55db426ed1699c0&chksm=ec70d2b3db075ba501617070bd386915beb8eb23578f27428a759c8543167a3f21c317597bf4&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科普 科学 黑潮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