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毒,大文章——读高福院士《流感病毒——躲也躲不过的敌人》有感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0-30

来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一口气读完了高福院士的科普著作——《流感病毒——躲也躲不过的敌人》,它丰富的内容与灵动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在印象中,做学问的大科学家,一般是张口言组学,闭口论机制,怎么会如此用心地关注科普呢?它所带来的惊喜颠覆了我的认知,更让我对高福院士、刘欢研究员充满敬意:他们的博学多才令我折服。


    我读书时常是挑毛病的,但此时因为是大院士的书,断不敢贸然下笔。于是,利用近一周的业余时间,陆陆续续又读了一番,期间也收到了不少亲友对这本书的反馈。除了众口一词的好评外,还有就是很多人都不相信这竟是出自院士的手笔:在较多人看来,科普就是小儿科,而院士要从事科学研究,要么太忙顾不上科普,要么对科普不屑一顾。但事实上,“大院士小科普”,“小病毒大文章”,这些看似不够统一的概念却被作者完美的诠释了出来,在与高福院士的交谈中,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都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更因此成了他忠实的粉丝。


    现实生活中,流感常常被人忽略,或是被等同于普通感冒。还记得2018年初的一篇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那与生命竞争的2.6万字纪实,在令人唏嘘之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共鸣与思考。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流感面前,一切都变得那么脆弱,人们开始真正地意识到,流感真的很可怕。而在今天,这本书恰恰为我们解读了流感的奥秘,它记录了一个世纪以来流感的肆无忌惮,剖析了流感病毒的每一个细微结构,以及人们在与流感抗争中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最后描绘了人与病毒对抗的新时代使命,“这将不再是一兵一卒的对抗,也不再是一城一池的攻防,这是一场病毒与人类世界的系统对话,一次跨越时空的生命之源”。在读完上述内容后,余音萦绕,其体会及感受归结有三:

1

可读性非常强

    整本书的设计特别是目录非常有代入感及画面感,就像在看好莱坞大片:在萧索的寒冬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流感肆虐下人们焦虑的神情,似乎嗅到了空气中疾病甚至死亡的味道,这与第二章“一战”中 “西班牙小姐”的流行相互呼应。如此生动的描述体现在全书中的每一个角落,例如用挤奶女工的工作场景引出了疫苗的发明以及免疫学的建立;再如用“押题”一词,既比喻了人们对流感的监测手段,又引出了下文对“通用流感疫苗”的思考。

   另一个亮点即书中的文字诙谐幽默,让人读起来颇为轻松。一个个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的小故事,总会使人过目不忘,如在如何预防禽流感中讲到了青年男女晚餐时的画面。女孩对男孩说:“今天的鸡肉好吃吗?”男孩回答:“很好吃啊。”女孩害羞地笑了,自己夹了一块放进嘴里,笑容中带着一丝尴尬,对男孩说:“好像没有煮熟。”男孩对女孩说:“你煮的东西都好吃。”两人甜蜜地一起吃完了晚餐。结果,两人一起得了禽流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高温煮熟,高温煮熟,高温煮熟。

    更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的插画非常吸睛,既有学术插图,又有萌翻了的卡通形象,与幽默的文字交相呼应。例如作者的第一幅插画就是用萌版四大天王来比喻甲、乙、丙、丁四型流感,此时兴风作浪的病毒像极了闯祸的孩子,太需要科学家们去管教一番了。还有,那个大眼睛的爱德华•琴纳医生,是童话故事中的王子么?

2

贯通古今,融汇中西

    本书洋洋洒洒,跨越欧亚,讲述了百年间流感的生生世世。在捧书读到欧洲瘟疫大流行时,作为一名中医医生的我,脑海里闪过的画面正是东汉末年伤寒流行的样子,那时家家闭门塞户,死亡人数有半数之多,连著名中医张仲景也未能幸免于此,在书中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由此,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写了不朽的中医临床著作《伤寒杂病论》。令我欣喜的是,终于在第21页读到了这个故事,之后的篇章中也多有提及。由此可见,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来护佑中华民族的健康,在防治“伤寒”“感冒”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若是多着些许笔墨,必将更具特色。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医药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喜爱。其中不少多有效的验方,现在依然广为使用,如《孟诜方》中记载的葱豉汤,用连须葱白 30克、淡豆豉 10克、生姜 3片、黄酒 30克,煎汤服下,可以起到通阳发汗的作用,对于外感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的患者较为有效;另外,其他方法如姜枣汤、金银花茶等,以及发汗、取嚏等民间疗法,也一直深受大家欢迎。即便是预防流感,中医药也有很多土办法。例如在第6页看到流感病毒的预防应采用乙醇、碘伏或是碘酊消毒时,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用熏醋的方法来预防感冒……这些办法有效无效莫衷一是,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老百姓最关心的科学问题,不妨给大家个正确指导,让土办法发挥大作用。

3

客观理性的分析引人深思

    关于文中种痘的描述,让我颇有思考。我国在唐代就出现了人痘接种的治疗方式,之后又发明了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但这些“一直徘徊在实践应用中”,未能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假说理论,从而失去了建立现代免疫学的机会。比较之下,琴纳医生通过临床发现——思考——设想——试验——实践——推广的过程,发明了牛痘接种术,挽救了无以计数的生命。而天花虽成为了被人类征服的第一个瘟疫,也是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病毒,却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未能前行,这难道不是中医药的缺憾吗?让我想起了《肘后备急方》中的治疟验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段记载给屠呦呦教授带来灵感与启示,继而发现了青蒿素,这一伟大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我在想,又有多少发现静静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书中呢?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需要现代科技赋予新的动能,需要无数的中医人以及科学家为之奋斗终生。

    合上这本科普著作,我久久不能平静。在谣言、假科普充斥网络的时代,在大小商铺经营推销各类三无保健产品的时候,在各种养生专家站出来讲着毫无根据的养生理论的时候,我们真心需要这样立足于科学的科普,这样肯俯下身子做小科普的大院士。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来源:kpzj010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Q2MzA4Mw==&mid=2247487666&idx=1&sn=228842166fcab52497d01823b53daf87&chksm=ec70e5f6db076ce00f4544db8507d6b1212e8e16c573d50900f287fe61de983498dab674488f&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高福 流行性感冒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