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报告:新时期我国新材料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9》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0-17

来源:今日新材料

   新时期我国新材料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

王本力    陆春雷

3. 1  新时期产业园区发展的宏观环境

3.1.1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78.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990865.0亿元,全球排名由世界第9位到稳居世界第2位。世界银行数据显示,美国在1989年时的GDP总量已经达到5.64万亿美元,约是我国当时的16倍;到2018年时,美国的GDP总量达到20.54万亿美元,但仅为我国的1.5倍左右,二者差距明显缩小。2019年,我国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1.5万亿元,货物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保持世界第一。但2018年开始的中美经贸摩擦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3.1.2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从增长速度看,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由2010年的10.6%逐步下降到2012年的7.9%2019年的6.1%;投资增速下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实际同比由2012年的18.99%下跌至近年来的10%以下,2019年将至5.4%。从经济结构优化看,从增量扩产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增长较快。从发展动力转换看,从主要依靠资源、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3.1.3  产业园区引领经济发展

《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版)显示,目前我国共有21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止2017年底,国家级产业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2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到22.51%。其中,国家级经开区9.10万亿,全国占比约为11%;国家级高新区9.52万亿,全国占比约为12%。这两类园区的税收收入在全国的占比分别达到10.9%11.5%20122017年,国家级产业园区GDP平均增速为13.43%,远高于同期我国7.23%GDP增速。

3. 2  多个省市把新材料作为新兴产业重点

新材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与先导。发达国家把新材料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制定了相关发展战略。我国新材料产业与世界差距较大,更应该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也是提高我国材料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解决高端制造“卡脖子”的关键所在。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等政策文件,重点围绕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突破、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培育、特色集聚发展等加快产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十五个省(市)制定了新材料产业发展相关规划、指导意见、行动方案等(图3-1)。各个省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工业发展规划或制造业规划中明确了新材料产业内容。

图 3-1 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3.3  我国新材料产业园区布局

3.3.1  几个概念

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是指现有产业园区(集聚集群区)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改造提升,经省级示范基地培育创建,形成的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水平和规模效益居行业领先地位,在协同创新、集群集约、智能融合、绿色安全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走在全国前列的产业集聚集群区。

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指在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支撑、示范和带动功能的特色高技术产业集聚区。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是国家“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之一,旨在依托产业化基地,促进人才、基地、项目协调发展,推动知识、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聚集,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促进地方优势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在实施火炬计划的基础上,发挥当地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依托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而建立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指产业链相关联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在特定区域集聚,通过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具有跨行业跨区域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形态。

3.3.2  新材料产业在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中的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批准设立的552家国家级开发区中,主导产业涉及新材料产业的有90家(图3-2)。在1911家省级开发区中,主导产业涉及新材料产业的有287家。在我国批准设立的882家产业基地/集群中,以新材料产业为主的有226家。其中,在1883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原材料)中,以新材料为主的有24家;在38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共有宁波市、大连市、洛阳市、金昌市、广州市、宝鸡市和连云港市7家新材料产业高技术基地;在441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中,共有63家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在109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涉及新材料产业的有14家。

图 3-2 国家级开发区及主导产业为新材料产业的开发区数量

 

3.3.3  新材料产业园区的区域分布

“十二五”以来,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依托优势特色资源、创新资源,大力推动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使新材料产业呈现出区域集聚的发展态势。从相关国家级开发区分布看,除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贵州省外,全国各省市均有主导产业涉及新材料产业的国家级经开区或高新区。其中,东部地区的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优势明显,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分别达到11家、9家和7家;中部地区江西省以8家开发区位居首位,除山西省外的河南省、湖南省、安徽省和湖北省发展较为均衡,开发区数量达到45家;西部地区四川省和陕西省优势显著。

从相关省级开发区分布看,东部地区的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广东省开发区数量位居前四,分别达到31家、30家、24家和19家;中部地区的安徽省、湖南省、河南省位居前三,分别达到22家、13家和12家;西部地区的四川省是新材料产业园区布局最密集的省份,相关省级开发区数量达到28家,远远超出西部各省市;东北地区辽宁省优势明显,相关省级开发区数量达到10家。

从所在城市类型来看,我国已经布局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4类地区:区域中心城市、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和新兴工业化城市。其中,区域中心城市依托技术和人才优势发展综合性新材料产业基地,例如北京中关村永丰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老工业基地依托在某几个领域的产业积淀,形成专业性新材料产业基地,例如淄博功能玻璃产业基地、株洲硬质合金产业基地;资源型城市依托优势资源开发,形成专业性新材料产业基地,例如宝鸡钛产业基地、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城市依托市场优势,承接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例如海宁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江阴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目前北京、宁波、广州、天津、青岛、攀枝花、金昌40多个城市形成不同规模的产业集聚区。

图 3-3 主导产业为新材料产业的开发区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分布

(图中数字为数量)

3.4  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资源占有状况、技术领先水平、市场规模大小等方面,在资源、技术、规模等环节构筑竞争壁垒,是新材料产业竞争中取得成功的3大关键要素。依托各地特色优势,我国新材料产业空间集聚发展,东部地区主要依托市场、人才、技术等优势条件,中西部地区主要依托资源优势,总体形成资源依托型、市场指向型、技术驱动型等3种发展模式。表3-1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园区/基地的发展模式。

表3-1 我国新材料产业园区/基地的发展模式

类型

特点


制约

实例

资源依托型

地域特色明显,依托地方优势特色矿产资源

矿产为新材料产业融资提供保障,强化对关键资源的占有和整合并购实现资源垄断或独占,有序开采,注重可持续发展;提升技术附加值,大力发展材料深加工,拓展产业链;发挥资源优势,跳出资源局限,寻找市场。

矿产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与加工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产品以大宗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为主

中西部:包头、攀枝花

市场指向型

周边拥有发达的下游产业基础市场,以下游需求为产业发展驱动力,发展市场需求的新材料产品

工业4.0要求新材料更快响应市场需求;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发展大宗规模化材料产业;面向下游制造业的庞大需求,开展技术转移,实现进口材料的替代升级;利用进入市场的先行优势,实施规模领先策略,以较高的行业市场占有率,构筑竞争壁垒

对产业基地周边地区的经济活跃度、交通便利性等条件要求较高,对后发地区构成较大的发展门槛

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发达的地区

技术驱动型

多学科交叉渗透、多产业融合,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依托区域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技术研发实力,重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在当地或者周边地区实现产业化生产

把握新材料技术发展趋势,在潜在替代材料及创新材料领域取得关键突破,通过专利的获取构筑技术屏障,建立区域内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能力,改善产业化条件,努力实现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带动地方新材料产业及经济发展

依赖高端智力资源,集中在新材料产业的尖端领域,产品附加值高,代表国家在该领域的竞争力,对技术、工艺、人才素质要求较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也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

京津冀鲁西安、成都等

数据来源:长城战略研究所

3.5  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5.1  挑战

当前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面临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产业布局同质化严重、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三大挑战。

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新材料产业中心大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处于外围。虽然近年来产业区域间转移成为一种趋势,但也基本没能改变这种格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具有充足的技术、人才优势,新材料综合性产业集聚优势突出,但中西部地区的新材料产业主要依赖资源优势,产业集聚效应相对薄弱。

二是部分产业布局同质化严重。部分地区对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未能结合本地区地缘特点及区位优势,盲目追求新材料热点方向搞园区建设、铺摊子、上项目。导致大量小型企业进行同质化项目重复建设,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行业缺少龙头企业整合引领,整体陷入无序竞争状态。

三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部分集聚区内产业组织结构失衡,主导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之间关联度低,各企业间没有形成密切配合、上下游协作的生产体系,从而导致集聚区内无法形成专业化产业网络,产业集聚发展受到制约。另外,部分集聚区产业链环节缺失,上游资源供给不足、中游先进生产技术空缺、下游市场应用配套脱节,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3.5.2  机遇

创新驱动推动园区高端引领发展。2017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20174月,科技部发布《“十三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引擎,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点。2019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明确提出“开放、科技、制度”三个创新和“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两个提升,进一步激发国家级经开区潜力。

区域协调加速资源自由流动整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指出:“推进流域产业有序转移和优化升级,推进上下游地区协调发展”。2018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在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基础上,明确了全国区域工业发展总体导向以及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导向、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引导优化调整的产业。与《2012年本》相比,在15个行业门类基础上增加了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门类,明确了优先承接地,引导各地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并细化到具体地区。

集群建设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世界工业发展实践表明,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集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一是实施开发区创新提升工程,支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182月,商务部启动产业集群建设研究,首批以汽车、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主。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20199月,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公布,包括9家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和5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并明确了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承载区和主要管理主体。三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工作启动。

3.6  新材料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的路径

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实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的新理念。新一轮创新发展需要从多个维度展开,根本途径还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当前重点是推动产业园区向集群化发展。

3.6.1  实施产业化创新驱动

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急需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产业园区应对接国家创新体系,围绕市场需求的产业化导向和科学发现的科技水平导向,依据科学发现和市场需求产生的创意,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结合,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孵化新产业,实现产业化创新。

3.6.2  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

优先依托现有的成熟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推动其向产业集群转变。一是充分发挥已有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优势,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实现企业的纵向合作和横向互动,形成企业协同网络。二是大力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网络化组织,促进要素、信息的交流、互动和共享,加快不同主体之间的“化学相融”,增强创新活力。三是推动园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通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区域生态,增强产业根植性,提高产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


王本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主持和参与国家、地方政府及企业20多项课题。先后获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陆春雷

高级工程师、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从事新材料产业投资管理、园区建设发展等。


来源:gh_d06fa4463e84 今日新材料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MTEzMjE5OQ==&mid=2247484890&idx=3&sn=3debd241ec7fe8ac307dc30b680be2aa&chksm=c0b83f12f7cfb604142cef532b03f0d4d5fa05ae3c6ab708d1ac39fb03ce705c29e1cf2a2dd9&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新材料 集群效应 中国资源 产业园区 新能源新材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