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会:人工智能距离实现真智能还有多远?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0-31

31f126.jpg

图说: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为大会致辞

10月31日,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办的2019北京智源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众位人工智能领域内专家齐聚一堂,在分享技术成果的同时,进一步讨论了AI发展的未来趋势。人工智能是一个听起来“高深”但却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技术。会上,中国科学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朱松纯教授、北京大学黄铁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继荣教授一起围绕“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进行了深入讨论。人工智能是一项战略型技术,但是,距离人工实现智能尚且还需努力,未来,人工智能真的能超过人工吗?

让电影情节在未来生活里都实现

《超能陆战队》《流浪地球》《速度与激情》《复仇者联盟》……这些耳熟能详的大片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一特点让影片更加富有吸引力,这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那么,电影中的智能同声传译、自动驾驶、感情伴侣等等,在生活中真的都能实现吗?

如果一定要给这些电影情节中人工智能实现的难度排个顺序,张钹院士给出了一个答案:手势交互、智能诊断、智能同传、自动驾驶、感情伴侣。

人工智能听起来比人高级,但事实上,实现人工智能的两个资源——知识和经验及数据,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其中,机器处理数据的能力远超人类,因此,实现手势交互容易,做到感情伴侣难。

张钹说:“为什么智能同声传译一定会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大错误?因为它缺乏知识、缺乏常识。自动驾驶也是如此。”

黄铁军作为“脑洞派”分析认为,如果人工智能技术朝着类脑智能发展,电影里的情节都能实现。“我们可以构造一个全新的系统,就是我‘推销’的类脑智能,我们可以构造一个像人神经一样的系统,让它在复杂环境里接受训练,我们人能在自然环境中‘长’出这些功能,为什么它不能呢?所以我认为这些电影情节在未来的机器上完全有可能实现。”

人工智能能像人这么智能吗?

如果想要把这些电影里的炫酷情节在生活中都实现,人工智能真能做得到吗?

其实,这是一个有关“机器能不能有自主意识”的问题。在张钹看来,这一问题目前还不能进行科学的讨论,如果用哲学思维还可分析一二,“因为哲学的讨论就是讨论现在科学还解释不了的、解决不了的问题。”

张钹认为,人类的“智能意识”是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产生的,那么,除了进化理论,是否还有其他“路”可以走通?如果还有,这或许就是机器可以通过技术不断提高智能水平的解决方法。

“我的看法跟张老师几乎完全不同。”黄铁军说:“我认为机器要产生自我意识的必要条件是有自然环境,并体验到失败和成功。满足这两个条件之后,就可进行尝试、交互、训练,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可能性,包括自我意识的产生。不过,我并不认同用哲学思维讨论,因为拥有自我意识的系统,首先要去‘做’,而不是解释人工智能背后的原理问题,所以,我赞同这不是科学问题,但这也不是哲学问题,这是技术问题。”

人工智能发展需分级

“如何判断一个程序是人工智能的程序,而不是普通程序?”这个问题文继荣已经思考了很长时间。其实,这其中包含了人工智能程序的判断标准。

有人分析认为,一组程序之所以是人工智能程序,需要包含其特性。文继荣说:“首先是灵活性,能处理各种不确定事件,并实现可泛化。其次是有可适应性,能够自学习。第三是可解释性,其背后是人的理性。除了这三点之外,还有创造性、自主性等。”因此,文继荣将人工智能划分为6各等级:Level 0是能够完成固定逻辑任务,也就是普通的程序;   Level 1是完成特定领域任务,不管用大数据方法或其他方法,它可以处理不确定的输入、可泛化,例如人脸识别;Level 2是可以对结果行为可解释,能够从相关到因果;Level 3是具备多领域自适应性,并且能尝试推理等,实现在多个领域自由游走;Level 4是让系统具有一些创造性,让AI产生的新的、有意义的东西。比如真的能写小说,但这必须是要有意义的,这也是人的重要特性;Level 5是具有自我意识,如果到了这一级,可看做拥有“生命”。

不过,如果在整个智能领域想要实现清晰分级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黄铁军说:“现实中,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定有适应过程。但是这个适应过程是双向的,既要技术适应人类社会,人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技术,构成一个和谐的共同体。”未来或许能有一天,世界能够实现一种平衡的“人机和平相处”,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对人类社会文明与规范的巨大更新。

科界原创  记者:白竟楠

人工智能 张钹 黄铁军 文继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