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所等在中国夏季高温研究中获进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6-03-17

内容来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3年7至8月,我国南方多个地区最高温度超过40°C,高温持续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以上的也不罕见。强盛的高温烤焦了杭州的龙井茶、软化了福州 的柏油路、恶化了灾区病人的病情。期间,中国气象局启动了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重大气象灾害(高温)II级应急响应,本次高温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一 斑。

  然而,当提及典型的高温天气过程,更多的人第一反应仍然是2003年欧洲高温热浪。究其原因,是因为2003年欧洲热浪引起了广泛 的社会关注,并激发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包括对高温危害、高温特征、高温影响因子、未来高温预估等问题的研究。大量的科学研究促进了人们对高温天气的认识 和重视。

  相比之下,对于2013年我国高温过程的关注程度还很不够,目前对我国高温天气的科学研究也远远不足。而这方面的研究和认识十 分必要。一方面,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其引发的死亡率在各类气象灾害中位居前列(如图)。另一方面,高温天气的特征和发生原因有显著 的区域性,中国高温天气与欧洲、北美等地区必然有明显差别,必须进行细化研究。因此,对中国高温天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科学价值。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陆日宇和中山大学陈锐丹博士对中国高温天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重点关注极端高温和“热带夜”(即夜间高温)的 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文中讨论了最近几十年中国高温频率的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化,指出高温频率的变化规律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文中重点论述了环流、海 温、下垫面等因子对高温天气的影响,并将极端高温与热带夜进行比较,指出两种高温的发生机制明显不同。此外,文中还对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做了探讨。

  全文请见:Lu, R., and R. Chen, 2016: A review of recent studies on extreme heat in Chin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9:2, 114–121.

  文章链接 

20191105140541_511e52.jpg 

  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期间由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率及其增长率。图片来自2013年WMO发布的《全球气候2001–2010,十年气候极端事件》报告。

来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原文链接:http://www.paper.edu.cn/community/details/N201603-186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天气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