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科协开展技术预见的实践与思考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06

来源: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逐渐提高,科学和技术的现代化风险亟须加强规训和治理,公众参与技术决策的意识提高等对技术预见的组织和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中国科协的职能定位和开展技术预见的历史经验,技术预见需要在传统的支撑科技政策制定的功能基础上,不断拓展功能范围,创新组织方式和流程,协调多部门对技术发展规律、竞争态势、影响因素、潜在风险等进行全面预测;同时,搭建社会各界参与技术决策的平台,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未来社会愿景建构并提出技术发展诉求,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全面支撑,助力社会预见和前瞻性治理,助力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竞争力提升。技术预见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规划工具,是连接现实和未来的桥梁,在世界各国的科技政策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为支撑我国面向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科技部于2019年6月启动了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目前,技术创新周期和迭代周期不断缩短,技术的复杂性、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也逐渐提高,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未来发展,引发社会公众对于未来社会愿景的担忧。特别是“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全球对于新兴基因编辑技术的研发支持、试验和应用的争论与反思。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是在原有“三个面向”基础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尤其在当前风险社会情境下,以及我国面临的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科技脱钩”的形势下,如何有效预见和科学遴选技术,支撑“卡脖子”技术突破,规训和治理技术以规避风险,最大程度发挥科技正外部性成为技术预见的重要研究内容。如果将长期以来由科技部门主导的支撑科技政策制定和研发领域划分的技术预见称为1.0时代,那么基于当前科技趋势和未来愿景需求、依靠科技工作者、协调多部门参与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综合考量技术两面性的社会愿景导向的技术预见可以视为技术预见2.0。本文分析当前技术预见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结合中国科协开展技术预见的经验,提出具有中国科协特色的技术预见应该走出科技政策的藩篱,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联系动员广大社会公众,共同构建面向未来需求和社会愿景的技术预见,为后续的技术预见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1技术预见面临的新形势(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对未来新兴技术的探索、预见和支持,以掌握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支撑科技战略、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等。我国作为科技创新后发追赶型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科技投入和发展,目前已经步入从跟踪为主到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新阶段。《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处于世界第14名。当前,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通过技术预见可以促使我国前瞻性地部署科技投入,优化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是我国参与或主导制定新一轮技术范式,甚至牵头制定重要技术标准的机遇。同时,通过技术预见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凝聚共识,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更多领域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和突破“卡脖子”技术短板。美国于2019年和2020年两次召开会议研讨掌握“未来产业”的发展,提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制造、无线通讯和合成生物学共5个“未来产业”领域,以重塑未来的竞争优势。(2)科技的现代化风险亟须加强技术规训随着技术负效应不断凸显,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指出稀缺社会的财富分配逻辑正转向现代性的风险分配逻辑,技术风险被认为是风险社会的主要风险。当前,技术创新和社会化的周期大幅缩短,技术迅速发展并存在无序滥用的情况。对于新兴技术的预见,不仅要预测到其积极效应,还要预见其潜在风险和伦理争议。要充分考虑如何评估风险技术的潜在风险和长远影响?谁能够决定风险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如何通过负责任的研究和创新去应用这些技术以达成未来社会愿景?什么时间或者什么情景下才能运用这些技术?例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发明者之一珍妮弗·杜德娜指出,要思考科技突破可能带来的未知后果和可预见的冲击,如果没有深思熟虑其潜在风险,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需要技术预见不断拓宽功能范围,对技术发展中的时间、因素、正负效应等进行全面预见。(3)社会公众参与技术决策的意识提高社会公众是新技术、新产品的使用者,也是技术风险的承担者。近年来,社会公众对于部分新兴争议技术发展具有较高关注度,参与技术发展的决策意识增强。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于2020年2月要求Clearview AI停止采集用户数据;欧洲部分国家也因为大规模民众抗议而推迟面部识别技术的使用。同时,国内公众对于国内新兴科技公司收集用户信息、侵犯隐私的技术应用也存在较大担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但是我国公众在参与技术决策方面所需要具备的科学素质亟待提高。根据《2018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结果》,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8.47%,其中,北京、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20%,相当于美国2004年24.5%的水平;天津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4.13%,相当于欧洲27国2005年13.8%的水平,即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2新形势下技术预见的新内涵结合技术预见面临的新形势,技术预见2.0时代需要重点考虑:一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和我国部分技术被“卡脖子”,以及技术风险和公众参与意识提高的形势下,对技术预见的功能提出哪些新的要求?二是区别于科技部门牵头的政策制定导向的技术预见,新形势下的技术预见还应该发挥哪些新作用?三是在新形势和新功能导向下,对技术预见的组织单位、参与人员、实施方法提出哪些要求?对技术的预见离不开对技术发展逻辑和趋势的探讨。从科技哲学视角看,技术发展存在两方面制约因素,即在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的范式影响下共同实现技术的未来建构。技术决定论角度看,无论技术体系观还是技术组合观,技术发展存在轨迹性和路径依赖性,即现有技术知识结构使得某种前进轨迹成为可能,而核心技术也奠定了一系列后续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轨迹;但是颠覆性技术因其革命性、突发性而难以预测。社会建构论角度看,技术发展趋势受到社会需求的形塑。特别是当前技术的社会功能不断延伸,不仅从军事走向经济社会,还与之融合形成复杂体系,所以技术路径的选择和社会化需要社会各界参与和选择,受到当前科技基础制约,也受到未来愿景和需求的牵引。从应对风险社会的视角审视Martin、浦根祥等对技术预见的权威定义,技术预见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技术未来愿景的预测、技术价值的系统判断、技术实现的最优方式,也就是如何评估未来技术的效益?如何形成技术发展的共识?选择哪些实现的路径?(1)价值理念上要注重技术价值的最大效益几十年来,技术预见始终囿于科技领域并支撑科技政策的制定。近年来,技术预见的价值理念随着技术的社会功能不断丰富而演变,逐渐超出科技政策领域,而扩展到社会发展、公共利益等领域。日本作为开展技术预见规模最大、次数最多的国家,在1995-2015年开展的5次技术预见的创新点分别为技术预测比较、引导科技创新、与技术革命相结合、科技与经济发展相协同、构筑社会愿景并指导技术发展。例如,日本于2020年6月发布《2020科学技术白皮书》中提出面向未来的37项技术预测,为“超智能社会5.0”的愿景的实现提供支撑。所以,最大效益的评估要超越科技领域并且实现从社会系统角度出发进行整体性预测。(2)技术决策中要形成最大的技术共识浦根祥等指出目前大部分预见实践活动中将技术的预测和选择的权力完全或大部分委托于科学界的“精英专家”的做法,是技术预测意义上的“预测”和“选择”,而不是技术预见意义上的。科技专家在技术和风险的未来认知、界定、预测方法等方面的局限,导致其建构“未来”的“社会性”不足,从而制约了技术预见的准确性。共识的广泛性是推动技术实现的重要力量,为吸纳多元化群体参与技术路径选择和技术决策,需要考虑如何让公众在未来愿景形成中表达诉求,提升公众参与度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风险决策的接受程度,然而如何有效组织多元化群体和公众参与依旧是技术预见方法的难点。(3)技术实现中要选择最优的技术实现路径最大效益包含了最优路径的选择。通过技术预见和预期管理,实现研发主体、政府、公众、伦理学家的参与,从而保证技术从研发、设计到市场化过程中都能在国内外竞合态势、伦理规范等框架下开展。在该框架下去进行预测、反思、协商和反馈,由于初始就分析潜在风险从而让“未来”可以被“描述”,从而实现最大程度凝聚共识、最大效益设计、最低风险设计等最优实现路径。在技术实现路径的预见中,需要区分专利、中试样品、市场产品等不同技术形态的基础上,调查技术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如人才、资金、产学研合作、国内外竞合关系等,为推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全方位预测提供支撑。3新形势下中国科协开展技术预见的实践中国科协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2018年,中国科协围绕建设世界强国确定自身的新使命、新任务,以“1-9·6-1”战略思路打造科协系统改革发展,包括组织实施六项重点工程。其中,开展技术预见研究是智汇中国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开展技术预见的机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服务于国家科技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最具代表性。二是服务于区域和行业发展决策,例如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三是技术预见方法研究,主要是各个高校的学者群体。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以及“四个面向”要求下,我国亟须开展面向未来愿景、面向社会发展、面向民生需求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技术预见,以最大程度凝聚形成未来愿景的共识。中国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包括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及基层组织等,具有“一体两翼”的组织优势。特别是全国学会作为学术团体,囊括了学科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以及其中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例如,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拥有铸造分会、焊接分会、机械设计分会等36个专业分会,会员达到18万人。《中国科协2019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显示,各级科协所属学会29675个,其中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210个,省级科协所属省级学会3848个;两级学会个人会员1302.6万人,团体会员56.2万人。更重要的是,科协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的基础上,组织技术预见可以超脱职能部门和区域发展的局限,更好地聚焦于关系国家、社会、公众、行业发展的基础性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性技术的预见,更能充分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于未来社会愿景的共识,更好发挥科协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和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的“四服务”职能定位。图自原文2019年,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开展具有科协特色的面向2035年技术预见,联合全国学会、国内优势单位,在集成电路、智能交通、网络安全、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等6个领域开展技术预见。新形势赋予技术预见更广阔的内涵和作用,通过技术预见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未来社会愿景形塑,推动形成共识。在原有的技术实现时间的预测基础上,该次技术预见更加注重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和预测。根据技术基础、未来需求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将技术实现的影响因素总结为技术供给侧、社会需求侧、环境保障侧,如图2所示。图自原文为充分预见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实现时间,本次技术预见借鉴日本技术预见经验,德尔菲调查问卷中将技术实现分为实验室实现和应用推广两个阶段,并注重对影响因素的调查,以充分了解技术实现的各个阶段对于人才、资金、产业链配套和产学研合作等因素的需求,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全面支撑,如图3所示。图自原文4新形势下技术预见2.0的功能范围新形势下技术预见2.0框架的预见目的、预见方法和组织流程与技术预见1.0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具有更加广阔的内涵和功能。一是技术预见要为决策咨询提供更全面支撑,助力社会预见和前瞻性治理。中国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当前新兴技术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形势下,科协主导的技术预见要协调多政府部门、多产业领域的科技专家和多区域的社会公众参与,发挥好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的积极作用,在形成共塑未来社会愿景的基础上,从科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进行科技价值和风险的系统探索,预测技术的实现路径、制约因素、实现模式、潜在风险的因素,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业升级和企业创新战略、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风险预测和应对等提供支撑。二是技术预见要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路径支撑,为产业发展提供预见和判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通过新技术形塑未来社会的关键主体。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凸显我国“卡脖子”技术短板的情况下,发挥“一体两翼”和“科创中国”平台的作用,在实现技术的实现时间预测基础上,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公众等主体能动性,对技术需求和发展态势、产业链配套能力、产业技术体系短板、国内外竞争合作关系等进行研究和预测,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指导。三是技术预见要促进公众参与理解科学,提高公众参与技术决策意识。无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还是应对风险社会,技术决策和科技治理需要政府、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参与,这是我国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也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即公众与科技专家对话、批判和质疑的能力。为促进公众参与理解科学,提高公众防范风险的能力,需要地方科协、地区学会、公益性组织等区域组织的参加,充分挖掘区域特色文化和特殊技术需求,促进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四是技术预见要提高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实现社会愿景的多元化表达和共识凝聚。技术预见要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为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共同推动。不仅需要传统的科技专家作为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的代言人,政府官员等作为科技政策的代理人,在产业发展中还需要全产业链上的制造企业、供应商、配套企业等创新主体充分表达意见。不同区域的差异和技术需求则需要考虑倾听区域组织的声音。除了基于当前科技发展趋势而形成的愿景外,具有未来建构和现实批判能力的科幻作家的声音同样重要。同时,基于公众的各种需求和想象而形成的愿景则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于未来社会形态的美好愿望,需要在一定范围进行科学有效的社会调查和大数据分析。转载来源:学会服务365内容来源:科学家学会编辑:刘天宇学会初审:韩 炜




来源:csss1980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c4MzgzMA==&mid=2650739619&idx=3&sn=d8f07b3616149a576416de1ae42b71b1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