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语]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实施路径与案例解析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6

来源: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中学如何推进创新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板块之一的考察探究,主要是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展开,即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创新教育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研究性学习成果多媒体展示活动已举办了16届。自2013年以来,每年都会有300余个学生小课题产生,培养了一大批具创新思维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本文以此为基础,梳理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的实施路径,并以自然笔记活动为例展示落地操作方式,供大家参考。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创新包括创造力和创新动机两个基本要素,创造力包括知识、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包括需求动机和兴趣动机,其中思维方式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需要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传播科学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根据多年经验,可以通过教师开发课程和学生开展研究课题的方式进行。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得出,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依靠支撑系统、驱动系统和实施系统,由宏观到微观,从策略到具体实施(图1)。 ▲图1 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的实施路径(1)支撑系统从立德树人的目标出发,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在政策和环境允许的条件下,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开发具体的创新教育资源和平台,教师既有指导学生的作用,同时也与学生一起成长。(2)驱动系统大部分学生需要兴趣驱动,创新能力较强的通过开展项目驱动,而创新拔尖人才需要竞争驱动,3种驱动环环相扣、逐步提升,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成长。(3)实施系统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各种活动,一部分学生的课题研究和赛事推进,将创新思维培养落实到不同学生身上,将创新教育做细做实。创新思维培养实践——以自然笔记为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中国传统蒙学经典《千字文》一开篇就展示了古人对自然万象的观察、思考和总结。收集和描述自然界奇迹是人类的一种传统,也是历法体系和各类自然科学体系建立的基础。我们要想了解自然万物之美,须密切观察探索和亲身体悟,自然笔记是极好的途径,这种倡导回归自然、发现自然的活动,现已风靡全国,对少年儿童可以起到科学启蒙的作用。打破思维藩篱——自然笔记的内涵什么是自然?自然笔记记什么?由于定势思维和历史经验所限,这个问题会困扰很多师生,多数人会回答“自然就是动植物”“自然笔记就是画动植物”。而创新思维首先就要打破思维藩篱,从更科学、广阔的视野认识。其实,自然的范畴要远大于动物和植物,按照自然地理学的观点,自然是指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包含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水圈的大部)四大圈层。所以,自然笔记选材不仅仅局限于动植物,应该涵盖更广阔的天地万物,如地形地貌、天气与气候、江河湖海泉、天象、微生物等。注重思维品质——自然笔记的三重境界如何做好一篇自然笔记?如何展现科学的奥秘?在做自然笔记的过程中,要关注细节,保护好奇心和兴趣,将思维的闪光点抓住并记录下来。我认为要能够在自然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可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发现问题——“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注重观察和描述。作为旁观者,认真观察并记录自然万物的特点和奇妙之处。第二重境界:研究问题——“游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注重亲历和解释。作为体验者,采用实地考察、实验等科学方法,尝试揭示原因或规律。第三重境界:解决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注重联系和创新。作为共情者,在更宏大的时空背景下,透视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的行为,以达成人地协调。这三重境界虽有先后,但并无轻重,每一项做到极致,都是精彩的作品。尝试思维发散——一个水池的自然笔记我校至诚广场有一个小池塘,面积大约20平方米,中央有假山,是学生每天上学放学的必经之地。我鼓励学生围绕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开展自然笔记活动,先后有3个学生围绕小池塘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创作,都展现了良好的创新思维。(1)外来物种入侵校园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字描述发现的过程,但学生思考得很深远,上升到人类如何应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问题上,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而科学最终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作者的自然笔记难能可贵(图2)。▲图2外来物种入侵校园(2)就算是一个小小的池塘,它也是一个浓缩的大自然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通过短短1个小时的观察,学生提出了这么多有意思的疑问,涉及植物和动物的形态及分类,而且充满了童真童趣,科学的种子已在作者心中萌发(图3)。▲图3 就算是一个小小的池塘,它也是一个浓缩的大自然(3)一个水池的自述学生花了1年的时间探究池水颜色变绿的问题,而且每一步都提出了自己的观察结论和猜想,最后通过咨询教师和查阅文献资料得出了结论。这篇自然笔记中,科学的研究方法得以贯穿始终(图4)。▲图4 一个水池的自述完善创新方式——自然笔记与科学相遇小小一个池塘,产生了3篇各有特色的优秀自然笔记,而优秀的原因正是对科学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自然笔记并不复杂,科学发现也不神秘,透过自然笔记,可以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一篇好的自然笔记,需要观察者怀着一颗童心,融入自然,感知自然,体悟自然;要抱着探索自然奥秘的态度,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要不间断投入较长的时间,观察自然的变化,在变化中寻找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呈现,调动五官感知,用文字、绘画、实物等多角度表达自己与自然的对话。从自然笔记出发,关于这个小池塘的科学故事还在延续,科普文章《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已经发表于《江河》杂志,系统梳理了和龟相关的科学研究,向更多人传播科学知识。关于小池塘还可以进一步开展一些小研究:● 从水圈的角度,可以使用科学仪器对池塘中的水质进行监测,探究降水与池水水质之间的关系,可以探究藻类繁殖与水质的关系等。● 从生物圈的角度,可以探究池塘中的群落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是怎样的,以及不同节气和季节的变化。以龟为例,池中有乌龟、红耳龟、黄耳龟还有杂交龟,探究种间互助和竞争关系等。● 从岩石圈的角度,池塘中央的假山主要岩石为石灰岩,探究其在雨水和生物的作用下,风化和侵蚀的速率,探究其和水质的关系等。● 从大气圈的角度,可以进行池塘上空及周边的空气温度、湿度和气压三大气象要素监测,探究这种人造水体对小气候的影响,并与以前气候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等。科学无处不在,自然就在身边,只要抱着一颗好奇心,用发现的眼光探索,每个人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创新思维培养建议打破思维禁锢,丰富创新的维度一方面,创新思维是广义存在的,而不应该仅仅只局限在所谓的理科学科。从学校、教师到学生,多学科、多维度、多层次推进,突破学科性质的限制,更加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现有的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是约定俗成的,其覆盖范围、内容呈现、表现形式都可以进行不断的创新与突破。扎实知识基础,支撑科学的思维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思维也有助于知识的应用及知识的体系化。知识虽然是零散的内容,但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创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要不断引导学生有意义学习、深度学习、自主学习,为创新思维的培育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身边问题入手,平凡中寻找突破要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科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科学,就要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现象和问题,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出发,做力所能及的研究。运用发散思维可以使青少年围绕所探究问题,沿不同方向思考、探索,重组眼前的事实和记忆中的知识,产生新的独特信息,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注重过程记录,成果提炼和推广创新思维培养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做中学”理论的生动体现,在行动中育人是其主要方式,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记录研究的每个细节,并用图、文、影、音多种方式记录,在整理中不断提炼自己的观点,并形成深度提炼的研究成果,通过开设讲座、参加比赛、媒体宣传等平台使研究成果被更多认知,得到最大的社会效益,进而培育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对周围世界的科学认知和创新实践能力。(本文原载于《中国科技教育》2020年第5期“科教新语”栏目,作者李九彬、李佳颖。中国青辅协会员可点击“阅读原文”登录杂志官网免费浏览全文。)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提醒广大科技辅导员戴口罩 勤洗手 少集会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来源:CACSI1981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k4Njg1Nw==&mid=2247491290&idx=2&sn=6928d93acdeec30ac65aaf097072f3d8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北京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