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科学】柿饼表面的那层白霜,到底是啥?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入秋了,虽然天越来越冷,但是我们有烤地瓜、柿子饼、冰糖葫芦、糖炒栗子……嘴巴根本就闲不下来!

前几天我们跟大家聊过了桂花,这次我们再聊一种秋日美食——柿子。

但是呢,鉴于我前两天吃了一口涩柿子,我决定抛弃柿子,写写柿饼。柿饼不会踩雷,香香甜甜的,还很容易做。

曾是逃难干粮

关于柿饼的来历有许多传说。相传,商朝皇帝祖乙将弟弟祖丙分封于耿地(今山西河津一带)。歪楼解释一下,祖乙没有叫祖甲的哥哥。

当地人尊称祖丙为自己的祖先,为了纪念他,人们发明了在晋南方言中谐音“思丙”的柿饼,作为祭祖的贡品。

而南方的客家人则说,五胡十六国时期,百姓为躲避频繁的战乱,不得不到处迁徙。在逃难过程中,客家祖先发明了许多保存食物的秘方。

其中风干的柿饼既可长期保存,又营养美味,就成了一种很受欢迎的“逃难粮”。

涩柿子是单宁在作怪

柿子有甜涩之分,柿饼吃起来甜甜的,是用熟透的甜柿子做的吧?

如果你这么想,只会收获一波嘲讽:甜柿子可以当水果卖,拿去做柿饼岂不是亏大了?

所以,制作柿饼的原料,多是不能直接入口的涩柿子。

柿子的涩味来自单宁,不论是甜、涩哪个品种的柿子,都含有不少单宁物质。涩柿中的单宁,绝大多数是可溶状态。咬破果实,可溶性单宁被唾液溶解,就会感到强烈的涩味。

不过,甜柿里的单宁,大多以不溶状态存在于细胞中,不被唾液溶解,也就没什么涩味。

成熟的涩柿子,如果也想当水果销售,就要经过人工脱涩,把可溶性单宁转化成不溶性单宁,才不会麻嘴。

这样不但增加了成本,还未必比甜柿子好卖。因此,柿农们干脆用涩柿子来做柿饼,为它升值。

柿饼的白霜不是面粉

传统的柿饼是晾出来的。

在通风向阳处搭好架子,挑选颜色已变黄、但果实尚硬朗的柿子,挨个儿削掉皮(这样能让果肉的水分蒸发更快),一串串挂起晾晒。

晒柿子

晒柿子的场面蔚为壮丽,不少柿园甚至以此为卖点,搞起观光游。

晒一两天后,果肉表面变干,柿蒂的部分也微微下陷。这时要开始手工“捏果”:顺着柿蒂的凹陷转着圈儿摁压,揉散结块的果肉,让水分蒸发更均匀,同时将柿子“塑形”成中间薄、边缘厚的饼状。

在晴朗的秋季,日晒加手捏共七天左右,就能让柿饼成形、单宁氧化脱涩。

图片来源:MOOK景点家当然,日晒法完全靠天吃饭,万一老天不给面子,一年辛苦便很可能泡汤。所以,现在加工柿饼时,也用烘焙代替日晒。

柿饼晒完之后,还要把柿子放在干净的容器里密封储存一两天,再取出摊晾,让它“出霜”。

很多人以为这层霜是面粉,其实并不是。这种霜是多种糖分(甘露醇、蔗糖、果糖、葡萄糖等)随着水分蒸发,在柿子表面凝结形成的“微晶聚合物”。

这层霜对人体有益,品质越好的柿饼,柿霜就越白越厚。

柿饼也能变着花儿吃

柿饼好吃归好吃,还是有些硬,于是人们发挥创意,做出了各种柿饼料理。

最简单又普及的办法是,把柿饼放在锅里蒸一蒸,热腾腾的水汽让它变得更软,吃起来像点心一样。适合刚拔完智齿的朋友。

台湾新竹喜欢用陈年柿饼煲鸡汤,鸡汤既吸收柿饼的甜味,又不会太腻口。

柿饼煲鸡汤

图片来源:萝洁塔的厨房

洛阳年俗小吃“云头儿”,是用面和柿饼合成两层,卷成云头状,下锅油炸,不但味道香甜,还有青云直上的好寓意。

糊图将就着看看吧

西安还有一种被津津乐道的黄桂柿子饼,是把临潼产的火晶柿子捣成糊,和入面粉,再用桂花酱做糖馅,炸出金黄的甜饼。

最后,今天又是没有恰饭的一天……但这次,我们给大家选了几种绝品柿饼,保证好吃!

广东潮州的浮山柿饼

陕西富平的合儿柿饼

山东菏泽的曹州耿饼

山西万荣的桔蜜柿饼

撰文 | 萨米

图片 | 部分图片来自123rf

微信编辑 | 谢爽

来源 | 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