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因结肠癌去世!普通人如何逃脱消化道肿瘤魔爪?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前几天,扮演超级英雄黑豹的美国演员博斯曼因为结肠癌去世了。在痛心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就连黑豹这么有钱的著名演员都会死于癌症,我们普通人又该如何逃脱癌症的魔爪呢?

《黑豹》剧照

在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很高,包括食管、贲门、胃、结肠、直肠,以及消化腺肝脏和胰腺都会出现癌症,而且这些癌症早期都没有什么症状,一旦到了晚期又很难治疗,病人的生命大大缩短,又要承担很高的治疗费用。其实,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确有一些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癌症,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1消化系统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消化系统。食物吃近嘴里,需要进行消化和吸收。所谓消化,就是把食物中分子量大,复杂的有机物,变成分子量小,简单的有机物。所谓吸收,就是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进入人体循环系统的过程。而消化和吸收都是在消化道内完成的。

人体消化系统

口腔:食物进入口腔中,被牙齿研磨搅碎,这是一种物理消化过程。同时,大唾液腺分泌唾液到口腔中,可以初步消化淀粉。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把淀粉变成麦芽糖,所以我们如果吃馒头慢慢咀嚼会有甜味。

唾液腺:1. 腮腺 2. 颌下腺 3. 舌下腺

食道和贲门:食物通过咽部,进入食道,食道没有消化和吸收功能, 但是食道由强有力的肌肉构成,它可以通过伸缩将食物向下挤压。食道的最下端和胃连接的地方叫做贲门,贲门相当于单向阀门,允许食物向下进入胃部,但是不允许胃部的酸性物质返回食管。如果有人贲门出了问题,阀门无法正常闭合了,胃酸就会反流到食管,形成反流性食管炎。长期下去,就有患食管癌的风险。

胃酸反流

胃:食物通过贲门进入胃部。胃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搅拌食物,通过胃不停的蠕动,食物会和胃里的胃液混合,胃液中的酸可以杀死食物中的细菌,胃液中的酶又能初步消化蛋白质,让蛋白质变成多肽。但是胃的吸收功能很差,只能吸收少部分的水和酒精、无机盐。

胃的结构

幽门:食物与胃液继续混合,会经过幽门进入小肠。幽门与贲门相似,是一个单向阀门,它能防止小肠中的液体返回到胃里。幽门处可以有时会感染一种细菌——幽门螺旋杆菌,这种细菌居然可以在胃液的酸性环境下生活。而且,科学证明这种细菌与胃癌直接相关。

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者大约有7亿人,几乎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其实,我们到医院做一个呼气测试,就能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了。如果发现感染,治疗起来也并不麻烦。但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主要麻烦在于:由于感染人数太多,治疗一次之后,还会发生二次感染。感染者的唾液里就有这种细菌,聚餐时就会相互感染。所以,一般来讲并不强调年轻人去做检查和治疗,但是有胃癌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还是应该注意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

小肠:食物通过了幽门,进入了小肠。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它又可以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十二指肠因为它的长度只有12根手指并排那么长,因此得名。虽然长度不大,但是作用却很大。肝脏会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再通过胆管流入十二指肠。胆汁可以将脂肪乳化,也就是让脂肪变成小颗粒,并且更容易与水混合。而胰腺会分泌胰液,通过胰管进入到十二指肠,胰液里面有许多的酶。小肠腺也可以分泌小肠液,里面也有酶。酶就是一种活性分子,类似于化学上的催化剂,能够将食物中的大分子敲碎。比如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将刚才蛋白质分解成的多肽分解成氨基酸, 将刚才胆汁乳化的脂肪变成甘油和脂肪酸,到此,消化过程完成了。

此后,这些小分子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就会被小肠吸收。小肠非常长,一般再6米以上,而且小肠上有褶皱,还有绒毛,绒毛上还有微绒毛,微绒毛上布满了毛细血管。这样,这些小分子就能进入毛细血管,供人体使用。小肠的面积非常大,把绒毛简单铺一下,就有200平米以上。

小肠绒毛

大肠:被小肠吸收之后残余的食物会进入大肠。大肠又可以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门。大肠的作用一方面是储存食物残渣,一方面也会继续吸收水和无机盐。大肠中的细菌会为人体制造维生素,大肠也可以吸收维生素。食物到达直肠的时候会刺激大脑,让大脑产生排便的冲动。最终,食物的残渣从肛门排出。

大肠结构

刚才带着大家简单了解了一下消化系统。我们发现:消化系统可以分成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就是通道,包括口腔、咽喉、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帮助我们进行消化的,包括大消化腺如大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它们分泌的消化液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以及小消化腺比如胃腺、肠腺,它们附着在消化道上分泌消化液。在这些系统和谐完美的配合下,我们吃进去的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将会变成小分子被我们吸收。但是,消化道和消化腺上几乎所有的部位都有可能出问题, 也都有可能产生癌症。

2我国癌症现状

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l流行情况分析,报告的结论是:我国恶性肿瘤负担日益加重,防癌形严峻。

2015年,中国新增确诊癌症病例392.9万人,平均每天有1万多人被确诊为癌症,每8秒就有一个人被确诊。近10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而许多发达国家的癌症确诊和死亡人数却呈现稳定甚至下降的情况。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但是癌症死亡人数占世界的30%, 有些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发病和死亡人数都占世界的一半。

我国癌症发病率按年龄逐渐增加,40岁以后快速上升,到达80岁达到最高峰。从0到74岁,癌症累计概率有21%,死亡概率11%——我们的亲人朋友中每9个人就会有一个死于癌症,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癌症的预防和治疗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从癌症的种类看,死亡率排名在前几名的癌症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女性还有乳腺癌和宫颈癌。这几种癌症加起来占总癌症死亡人数的80%左右。这里面除了肺癌和女性两癌,其他的都是消化系统癌症,消化系统癌症死亡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50%左右,它是我们生命的巨大威胁。

2015年中国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构成图

A. 男性 B.女性

3预防消化系统癌症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逃脱消化道癌症的魔爪呢?到目前为止,医学对多数癌症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不过,人们依然找出了一些可能跟癌症相关的因素。以消化道肿瘤为例:许多癌症都与食物和生活习惯有关。

医学上经常使用OR值的概念——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这流行病学研究中病例对照研究中的一个常用指标。举例来说,为了研究吸烟与肺癌的关系,调查了2000名肺癌患者和8000名未患肺癌的人。患肺癌人群中, 有1000人吸烟,1000人不吸烟。未患肺癌人群中,有2000人吸烟,6000人不吸烟,如下图所示:

这样,患病组中暴露(吸烟)和未暴露(不吸烟)之比为a=1000/1000=1;对照组中暴露(吸烟)和未暴露(不吸烟)之比为b=2000/6000=0.33, 这样,吸烟对患有肺癌的OR值为

如果OR大于1,就说明患病人群中这一因素多,这一因素与患病相关联,是患病的危险因素;如果 OR=1,就说明这个因素与患病无关;如果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