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能造出新冠疫苗?人类疫苗研究,是一部自我拯救史诗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最近疫情在继续蔓延,尤其在国外,前段时间我们希望天气变热,能够使瘟疫得到缓解,目前来看,天气是靠不住。

我们也不能像英国那样,通过群体性免疫来获得。人类战胜新冠病毒,看来只有一个可能了,就是尽早研究出疫苗。

今天就来聊聊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其实最早的疫苗来自中国,宋朝的时候,中国就有种痘的记录,就把天花病人的衣服给正常人接触。

只是这个方法在中国没有大面积推广。后面被土耳其人学了过去。

后来英国一个玛丽夫人到土耳其旅游,发现当地的孩子很少得天花,一问才知道他们采用了种痘法。

而且土耳其进行了改良,我们中国是使用衣物,他们是通过血液,就是把手划开一道口子,这个方法成功率就高很多了。

玛丽夫人把这个方法带到了英国。一开始,很多英国人不接受,认为这个天花病毒是上帝的惩罚,人类不能逃避的。

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用来消来穷人的。

这跟后面印度人也不愿意接受天花病毒一样。因为印度教里有一位天花女神。

英国人虽然反对,但发现这个种痘法真的管用之后,还是很多人开始使用了。但是人痘有两个缺点,一是死亡率很高,达到了百分之二,这就跟现在新冠死亡率差不多了。另外种痘后,这个人还具备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到痊愈之后。

所以,这还不是最优的方法,接下来就需要爱德华琴纳出手了。

爱德华琴纳是英国赤脚医生,十多岁时开始当学徒,但他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医生,他主要是给正规的医生打下手的。尤其是做外科手术之类,因为当时的医生认为这种事属于杂活,不用医生动手。所以琴纳大概相当于中国的赤脚医生,但正因为是赤脚医生,他接触乡村更多,他就发现农场的挤奶工皮肤很好。在当时的婚恋市场很受欢迎啊。

因为得了天花就算不死,但会在身上留下疤痕,但挤奶工很少得天花,所以她们的皮肤特别好。

那为什么挤奶工不得呢?原来牛会得一种牛痘,挤奶工在接触到牛痘之后会感染牛痘,牛痘的症状轻很多,但得了牛痘之后,人就不会感染天花。

琴纳就此发明了牛痘法,当然,这里面也费了很多功夫,比如一开始总是种牛痘不成功。后来发现,只有牛刚出痘,毒性最强时接种有才用。

琴纳发明这个牛痘之后,一下成了世界救星,任何人都要给他面子。英国战俘被扣在法国,英国女王出面也未必能捞回来,但琴纳写信给拿破仑,拿破仑说,这个人的面子我必须给。

种牛痘的方式推广开来,接下来还有船长带着二十个孩子用接力的方式把牛痘带到美洲,让美洲也解除了天花魔咒,只是去的迟了一点。美洲的印第安人已经被天花消灭得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主流人群了。

而琴纳研究出牛痘,只是类似于中医的经验主义,他并不明白这背后的道理。因为他没有看到病毒本身。

当时其实已经有显微镜,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不高,人类根本没办法看到病毒,更不知道这些病是因为病毒产生的。

显微镜的发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尤其在医学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说到这个显微镜,就不得不说到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是荷兰人,出生于1632年,从小就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布坊当了一个学徒。

在这里,他每天面对的是各种的布匹,主妇们为几分钱的价格在争吵,抽屉里的硬币在开开合合中叮当响。

这样的环境似乎永远没有办法培养出一位科学家。

到了六年后,他从这家布店毕业了,成功成为了一位……店主。

他回到家乡,开了自己的布店。以后娶了老婆,生孩子。似乎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人生。直到有一次,他在当任市政厅管理员时听说了透镜。

他听说,把一块玻璃磨得很薄很薄,就可以透过它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可是,透镜并没有销售的地方。于是,他决定自己尝试做一下。

没有人知道他这样做的目的,也许就是为了给生活找一点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他走访炼金术士,访问药剂师,寻找制作透镜的秘密,然后自己回来研究。很快,他磨的透镜可以跟最好的磨镜师傅的相比。

但他并不满足,他希望能把透镜组合在小圆形的镜框里。

为此,他不得不忍受火焚的怪味以及刺眼的浓烟。终于,他的成品出来了。

这当然就是显微镜。

这是全荷兰的唯一一个显微镜,他也是当时全荷兰唯一会制造这种机器的人。

现在我们得到一副显微镜极为容易,只要花不多的钱就可以在自己桌头摆一个,从而可以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而他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为我们的便利就建立在他的努力之上。

这个东西仿佛一个法宝,他几乎时刻握在手心,随时观看他想看的东西,鲨鱼的肌肉纤维、自己的皮屑、牛眼睛的水晶结构、跳蚤的腿……

一边看他一边改进着自己的显微镜,最终,他制作出了数百架的显微镜,这让他观察的每个标本几乎都有自己专属的显微镜。

在他之前,也曾经有人尝试制造显微镜,也有人曾经窥见过这样的微观世界,但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对这些微观的世界有着如此持久的兴趣。

直到1723年,九十多岁的他依然在观察着,去世之前,他已经无法举起双手,却找来了老朋友,指了指桌上的信封。

“请帮我翻译上面的两封信……然后寄给伦敦皇家学会。”

在信上,朋友替他加上了一句话:博学的先生们,这是我朋友列文虎克最后的礼物,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赞用。

这位布店杂工出生的科学就是列文虎克,他是微生物的第一人,虽然他没有提出这些微生物是致人生病的原因,但他已经打开了一道窗口,为人类开启了微观世界的通道。

接下来的微生物猎人就要轮到巴斯德了。

巴斯德出生于1822年的法国,父亲是一位老兵,母亲是一位乡下的姑娘。家里经营着葡萄酒。巴斯德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被父亲寄以厚望,而巴斯德也没有让父亲失望,从小就显露出了学霸的气质,并在二十岁那年考上了巴黎师专。

进入这所学校,让巴斯德的理想开始升华了,他原本只想成为一位老师,但毕业之后,他辞去了老师的工作,选择了当一名化学家。

他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研究酒石酸,一种常会出现在葡萄酒桶底的盐粒状物。

具体怎么研究就不说了,他年轻时就发表了一篇论文:《论结晶形状、化学构成和旋光方向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这篇论文有多牛?

如果当时有诺奖,这可能就是一个诺奖论文。

所以,巴斯德是以化学家出道的,进入医学,成为医学泰斗纯粹是社会的需要。

巴斯德很快接到了一项任务:酒为什么发酸坏掉。

人类利用发酵制造美酒,中国也有数千年的酿酒史,但在巴斯德之前,从来没有人能说清楚酒生成的真正奥秘。

这一次,巴斯德又拿出了他的利器:显微镜。

通过观察,他发现在啤酒汁上有一种细小的球体。

这些东西以前也有人发现过,但很多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些沉积物。

但巴斯德做了一些事情,他开始用啤酒原液来培养它们,结果打开了另一窗科学的大门。这些小球开始变化,它们是活的!

就此,他找到了醇酒的奥秘。这些东西就是酒精酵母。而他更是从中发现了另一种杆状的微生物,这种东西叫乳酸酵母,一种会破坏酒质的东西。

找到了原凶,事情就好办了,巴斯德通过实验,发现使用加温来杀死这些乳酸酵母,从而能够保持酒的品质。经过改良后,他的这种方法被称为巴氏杀菌,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在牛奶的外包装上找到巴氏杀菌的字样。

这是巴斯德的第二项大发现,从这一个发现开始,人类科学的一个新类型:微生物开始被建立起来。

而他接下来的工作,则更为的重要:拯救蚕宝宝。

据说西方人从中国偷走了蚕,从而找到了制作丝绸的秘密。而当时的法国已经是养蚕的大户。

就在巴斯德解决酿造业问题时,法国突然流行开来一种蚕病。得病的蚕身上长满了棕黑的斑点,就像撒了一身胡椒粉。法国人将这种病称为“胡椒病”。

蚕虫一个个死去,法国的养蚕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萎缩了五分之四。

可是,这个问题谁来解决?兽医也不管小虫子。

最后,大家想到了巴斯德。

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这样描述前来解决问题的巴斯德:“巴斯德一无所知,却要让养蚕业重获新生。”

也许法布尔对昆虫更为了解,但巴斯德掌握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显微镜。

这一次,巴斯德再次拿出了自己的独门法宝:显微镜。

通过显微镜,巴斯德发现了一种极其细微的小颗粒。巴斯德做了一个实验,把这些小颗粒给健康的虫吃,很快蚕早就染瞎了眼胡椒病。

显然,这就是让蚕得病的原因。而巴斯德又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发现这些让蚕得病的微生物是通过蚕粪来进行传播的。

找到了原因,解决的方法很简单,通过检查淘汰病蛾,不用病蛾的卵来孵化蚁蚕。

这里写出来,却不过几行字,但却用去了巴斯德几年的连续观察,包括这期间,他的女儿因为重病而去世,他自己也因为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并从而患上了轻度的瘫痪。

而这一次的研究让巴斯德做出一个决定,从微生物学转向医学。

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幸运的转变之一。

通过对蚕的研究,他开始思索起人类,如果有能够让蚕得病的微生物。那是不是也有让人得病的微生物,而那些病是因为微生物引起的呢?

这时候,他的观点跟奥地利的医生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重合了,病人伤口的化脓可能就是因为感染。

区别是,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并没有发现原因,而巴斯德想到了微生物。

这时候,一些医生开始遵照巴斯德的指引,对手术用具进行杀菌消毒。结果显示,巴斯德的建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手术的成功率直线上升。

这时候的巴斯德已经五十岁了,拯救酿酒业,拯救蚕丝业,提倡手术清毒,他已经功成名就,但他伟大事业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这一次找到他的是农业部。农业部给他带来了新课题:解决牛羊的炭疽病和鸡的霍乱。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他断定这依然是微生物捣的鬼。他带着自己的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着各种样本,并给了治理的方法:彻底处理病死的动物,以免发生交插感染。

而在调查鸡霍乱时,他拿到了极好的奖赏,他发现一些在培养池里的病菌毒性变弱了。

他马上联想到了牛痘。这种毒性变弱的病菌极有可能也有疫苗的功能。

巴斯德把这个发现用在治疗炭疽上,他从死亡的动物身上抽离这些病菌,经过培养后减弱它们的毒性,再注射到动物身上,结果发现动物并没有死亡。而且这只动物在接触染病的动物后也没有得病。

显然,这只注射了减弱病菌的动物获得了免疫力。

1881年8月,当巴斯德在国际医学会议上提出了炭疽疫苗的报告时,会议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他们知道这项伟大发现的重大意义。

疫苗学从这一天开始建立。这是人类战胜疾病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而接下来,巴斯德还要完成更重要的一步,把疫苗用在人身上。

他选择的目标是狂犬疫苗。

这一次,巴斯德碰到了更难的对手。他知道导致狂犬病的一定是一种物体,但他一直都没有找到狂犬病细菌。

这是因为,导致狂犬病的是病毒,而是不是细菌,病毒比细菌要少一千多倍,远不是当时的显微镜能够观察得到。

而且狂犬病毒极为危险,粘上之后就有生命危险。

如果说以前的巴斯德能够运用显微镜找到他的敌人,这一次,他是跟看不见的魔鬼较量。

通过实验,巴斯德推定,狂犬病的病毒应该寄生在神经系统中。他从实验动物-一只小白兔身上取下一小段脊髓进行研究。

这一次,他又幸运的找到了方法,如果把干燥的脊髓注入狗的体内,狗能够活下来,而如果把湿润的脊髓注入狗的体内,狗必死无疑。

狂犬疫苗被巴斯德研究了出来。但能不能用于人呢?

没有人敢去做这样的试验,倒有数位巴斯德的狂热粉丝愿意当试验品。巴斯德拒绝了,他决定用自己来做试验。

这时,一位绝望的母亲找上门,她9岁的孩子被一条疯狗咬伤,但孩子目前还没有呈现得病的症状。潜伏期没有任何的症状,这是狂犬病的特点之一。

那要不要进行疫苗治疗呢?

经过分析,巴斯德判定,如果不加以治疗,孩子得病的可能性极大。

于是,巴斯德给这个孩子注射了狂犬病疫苗,从弱到强,一共注射了十三次。5天、10天、1个月过去了,少年安然无恙。

小孩得救了,这是第一个被治愈的狂犬病患者。而这个孩子后来成为了巴斯德研究所的看门人,直到纳粹入侵,他为保护研究所而献出了生命。

巴斯德治愈狂犬病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欧洲乃至世界,美国跟俄国的患者都不远千里来治疗。

巴斯德实验室变成了一家医院,事实上,今天的巴斯德研究所在做科研的同时,同样也是一家医疗机构。

这些繁重的治疗让他的实验室不堪重负,世界各地的人很快捐来了数百万法郎,帮助他建立起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所。

遗憾的是,在建成之前的一年,巴斯德再次脑溢血,从而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不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他的方法为开端,人类开始找到越来越多治疗恶疾的东西。

抗白喉血清、抗破伤风血清、结核病疫苗卡介苗、斑疹伤害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抗蛇毒血清、抗鼠疫血清……

免疫学在他的手上开出繁盛的果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巴斯德可能是世界上拯救人类最多的科学家。

有一个数据显示,在巴斯德之前,欧洲的平均寿命不过三十多,而他之后,欧洲人的平均寿命开始突破到七十。

从巴斯德开始,我们人类开始制造各种病毒的疫苗。

今天,我们又要依靠疫苗来战胜这一次的新冠病毒。

我们中国应该马上研制出疫苗,看国外的局势,有可能真的玩上群体性免疫了,那中国怎么办,如果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中国的防控成果就会付之东流。所以必须在明年初的时候就造出可靠的疫苗,这样才能防止被国外的疫情拖到必须群体性免疫的地步。

蒋柳,文史作家,历史自媒体“脑洞历史观”主笔,头条学院讲师,国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倡导打开脑洞看历史。著有《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诸王的游戏》《隋唐不演义》《唐末刀锋汇》等。其自媒体“脑洞历史观”,拥有百万订阅,阅读达二十亿人次。

图片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