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廷劭:如何用人工智能技术,让站在悬崖边缘的人“且留一步”?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9月14日“我是科学家”将举办第十七期活动

“善良的力量”

朱廷劭视频采访: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廷劭 很喜欢一句话:“这个长久在远处注视着树洞的群体,发出了柔和的光芒。”这句话来自《冰点周刊》的报道。

树洞,此处特指微博用户“走饭”的置顶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此后至今,无数人来这条微博的评论中倾诉那些隐秘的烦恼或无助。

(很多人悄悄离开,没有人察觉 | pixabay)

这些评论引起了朱廷劭的关注。他和同仁们希望 借用人工智能的语义识别,找出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 但这并不容易。

通常,那些透露自杀倾向的社交媒体用户,和一般用户相比,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和人的互动更少,更关注自我,在情绪上有更多负面表达,非常抑郁、焦虑,表达内容和死亡、宗教相关更多,和工作相关的更少。

(他们很少与别人互动 | pixabay)

“但是,人工智能有时会‘误判’。比如,‘整理遗物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同时出现了‘遗物’和‘快乐’,人工智能不一定能精准识别,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工来识别十几万条的信息。”也有时候,可能是时间上迟到了一步,收到对方亲属回复的私信,说人已经走了。甚至,有时候,被挽留的人第二次出现了自杀倾向,就会走得更隐秘而决绝。这种无力感,有时会反过来影响到志愿者团队的情绪。

比起“心理学者”这个身份,朱廷劭更像一位计算机系的研究者。“我是纯计算机出身的,本硕博都是计算机,博士的时候有一段做推荐系统,想通过行为的分析了解人的意图,这就和心理学有关了。后来我就想:有没有可能,了解用户的心理特点?慢慢做下去,就心甘情愿留在了心理所。现在主要从事一些计算机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上,推动基层心理学领域的工作。”

(计算机与人文关怀结合 | pixabay)

他的研究工作有不同的角度。比如,从音调、音色或迟缓程度,判断抑郁症,或者,从文言文语料库中探索“个体主义”的趋势变化,又或者, “我们一般认为,计算机都是冷冰冰的,冷酷、没有感觉。但其实,把这个冷冰冰的技术和人文结合在一起,也可以产生一些帮助,或者温度,把人更好的联结在一起,机器也可以以更好的方式或更人性化的方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9月14号,欢迎来A33剧场,听朱廷劭老师聊聊计算机和心理学以及人性结合的故事。

9月14日下午14:00-16:30

北京 · A33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