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性诱剂:小产品有大功用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在我国当前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依然是最主要的防治手段。化学杀虫剂在保护农作物、挽回产量损失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之也带来了农药残留、环境污染、杀伤天敌、害虫抗药性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昆虫性诱剂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新型杀虫利器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成为了农民应对虫害的一个好帮手。

据了解,性诱剂主要是利用昆虫成虫性成熟时释放性信息素引诱异性成虫的原理,人工合成昆虫性信息素化合物,通过干扰雌雄交配,减少授精卵数量,达到控制靶标害虫的目的。

长期从事害虫防治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绿色农业服务联盟主席盛承发介绍说,昆虫性诱剂在害虫综合防治中可发挥虫情监测、诱杀成虫、干扰交配、保护天敌、减少污染等几大作用,有使用成本低廉、操作方法简便、防治效果好、无毒无害等优点。其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应用已非常普遍,在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国际上应用性诱剂的成功案例应首推美国扑灭棉铃象甲。棉铃象甲1892年由墨西哥传入美国,此后100多年是美国棉花的头号害虫,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20亿美元。20多年前,科学家找到了它的性诱剂。经10余年努力,该虫基本绝迹,成为世界治虫史上的一个典范。”

在我国各地的实践应用过程中,性诱剂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据统计,应用性诱剂防治农业害虫,其平均防治效果可达50%~80%左右,每个生长季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2~3次,减少农药使用量30%以上,每亩使用成本比化学防治区节省30元以上,综合效益十分显著。不光能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性诱剂对抗药性很强的斜纹夜蛾、小菜蛾、烟青虫等害虫,有化学农药无法比拟的优势。

据了解,国内昆虫性诱剂研究已有40余年历史,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是主要研究机构,经过三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研制和改进了多种性诱剂。目前动物所拥有150余种性诱剂制品,包括了梨小食心虫、桃潜蛾、枣粘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甘蓝夜蛾、棉铃虫、烟青虫、二化螟、二点委夜蛾、粘虫、茶小卷叶蛾等国内主要农林害虫,并获得数十项科技奖和技术专利。

2009年,动物所成功研制出梨小食心虫高效性诱剂,诱蛾效果达到常规技术产品的3~5倍,而成本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被认为是国内外该领域30余年来的最大突破。几十年来,动物所向国内外提供了大量的高效优质性诱剂,累计应用面积达几百万公顷,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盛承发介绍说,性诱剂在我国粮棉作物和蔬菜果树上的应用已初具规模。吉林市东福米业公司连续13年自发在全部稻田使用性诱剂诱捕防治主要害虫二化螟,防治效果良好,完全免除化学杀虫剂,配合其他绿色生产措施,生产出优质大米,不但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环境、生态与社会效益,而且带动生态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在东福米业的示范带动下,吉林省稻区纷纷仿效,2011年全省应用性诱剂面积4000公顷,初显规模效应。目前应用正向黑龙江和辽宁等省稻区辐射,并且带动了其他种类性诱剂的示范应用。

2009年以来,在国家科研专项“北方果树食心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的促进下,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等高效性诱剂示范工作在新疆、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北京、辽宁等地广泛开展,并向湖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辐射。

“近年来中国性诱剂迷向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与植物源引诱剂联合使用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各类诱捕器包括水盆、粘胶、笼罩、漏斗、电击、毒诱等也在不断改进。”盛承发表示,尽管如此,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性诱剂的使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世界有几百种昆虫性诱剂,国内性诱剂原药用量还不到世界总量的1%,相关种类、使用技术、器具等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