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生:萤火虫的光芒,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7月20日,“我是科学家”将举办第十三期活动

“以我微光”

本期演讲嘉宾

殷海生

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

殷海生采访视频:

快30年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回顾自己的入行经历。从1990年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的昆虫研究所,他就一直在此工作。

“主要工作以‘昆虫分类’为主,包括平时抓的昆虫,我们会把它进行一个分类,什么是蜻蜓、哪一类是蜻蜓、蜻蜓当中它又叫什么名字,什么是螳螂、哪些是螳螂,等等,做这一类的分类工作。”

除了研究工作,“科普工作”也是殷海生的工作重点。“ 我们昆虫博物馆,主要做的就是对公众进行科学传播,以昆虫主题内容为主,涉及到一些昆虫的基本知识、形态还有分类,以及它跟人类之间的关系 。”

(中科院 上海昆虫博物馆 |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上大学时,殷海生读的专业是“植物保护”,其中的“昆虫学”科目燃起了他对昆虫的兴趣。“昆虫其实跟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些昆虫就是以植物为食,但植物在被昆虫吃的同时,本身也有一种应激反应‘我怎么来防御你昆虫来吃我’,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有趣,相互之间斗争,就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然后不断进化,协同进化,这个世界就这样不断地发展。”

儿歌中,常有“萤火虫闪着光芒飞来飞去”的意象。但是,现在随着城市发展,萤火虫从大城市慢慢退向边缘。“ 萤火虫的光,其实是相互之间交流的方式 ,通俗地讲就是‘找朋友、谈恋爱’, 但现在城市里光污染很多,萤火虫区分不了这是来自异性的信号还是其他,就会对萤火虫的生存造成很大的破坏 。另外,萤火虫和周围的环境质量密切相关,水质好不好、植物怎么样、蜗牛怎么样。”殷海生解释说,作为一种环境的指示物种,有萤火虫,说明周边的环境质量也比较好。

(萤火虫的光是相互之间交流的方式 | 图片来源:unsplash)

现在,很多城市里会在特殊的节日做大型的萤火虫展览。但从“动物保护”的角度来说,殷海生并不赞成举办这种活动。“因为要达到展览的视觉效果,需要的个体数量很多——但以目前的养殖现状,很难做到,所以, 大多数类似展览,都是从野外捕捉,这对当地的萤火虫是很大的破坏,再运送到展览——这个过程,对萤火虫来说是很艰难的过程,会有很多个体被折磨死亡 。从某种概念上来说,展览的主题多是情人节、七夕节等温情的主题,但这种损失和残忍,就让人觉得不是那么温情了。”殷海生说。

7月20号,欢迎来上海科技馆,听殷海生老师聊聊萤火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