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角斑病的症状及综合防治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棉花角斑病是棉花上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重病田发病率可高达80%~100%,造成幼苗死亡、叶片枯死、蕾铃脱落及烂铃,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各棉区均有发生。

症状

幼苗。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棉苗出土前发病,引起烂籽、烂芽,不能出苗。苗期子叶发病,出现深绿色小圆点,后变成油渍状斑点,最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严重的子叶枯死脱落。受害轻时,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受害重时,子叶干枯脱落,幼苗枯死。病菌能从子叶叶柄蔓延到幼茎,初呈油渍状斑点,后变黑褐色,病斑逐渐扩大,绕茎一周。后病斑部分腐烂,收缩变细,棉株向一边弯曲。(2)叶片。 成株期叶片发病叶背先产生深绿色小点,后迅速扩大呈油渍状斑点。此时在叶片正面也显现病斑,因,病斑扩展受到周围叶脉的限制,故成多角形。

防治

(1)采摘完毕后及时清除棉田病株残体,集中沤肥或烧毁。

(2)精选棉种,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结合间苗、定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4)提倡采用垄作或高畦,科学灌溉,严禁大水漫灌、串灌。及时中耕放墒。

(5)种子处理。采取浓硫酸脱绒可消灭棉种短绒带菌,具体方法参见棉花黄萎病。也可沿用“三开-凉”温水(55~ 60°C)浸种半小时。

(6)选用抗病品种。陆地棉中岱字棉系统抗性强,中棉也较抗病。

(7)加强田间管理,在台风、大雨过后,及时追肥,并喷洒1: 1: 120~ 200倍式波尔多液或2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

发病规律

寄主抗性。在品种抗性方面,陆地棉抗病力较海岛棉强。(2)环境因素。角斑病的发生与温、湿度有极大的关系。土温在10~ 15°C时发病很少,27~ 28°C时发病最重,超过30°C时发病减少。土壤含水量达40%或空气湿度85%以上时,病害发生严重。风雨、害虫所造成的伤口多,也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侵染循环

菌源。主要在棉籽内外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其中以棉籽短绒_上带菌率最高。带菌棉籽是主要初侵染源,其次是病残体。(2)传播。种子上的病菌是远距离传播病害的主要根源。病菌主要从气孔侵入,也可从伤口侵入,从胚芽及幼苗先发病。幼苗子叶发病后,分泌菌脓与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借风雨、及昆虫携带传播扩散。病菌在棉铃_上借雨后寄主体表的水膜从气孔、裂缝或虫伤处侵入,在细胞间隙繁殖。病菌常通过病组织侵入到维管束,后到达种子,造成种子带菌。铃壳.上的病菌随病残体落入土中,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

作者:何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