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温度≠天气预报温度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感觉,天气预报明明是32℃,但体感温度却不止于此,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有这样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不同所造成的。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1.5米高处百叶箱中空气的温度。而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受到的空气温度。体感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环境、湿度、风速、日射、着装颜色、体质、城市“热岛效应”等,但主要有四项:一是温度,即天气预报的温度。二是湿度,通常温度比较高,湿度比较小,人体不感觉到难受,因为人体表的水分被蒸发掉会感觉比较干爽。三是风速,一定的风速会使人感觉到空气在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都被吹离体表,即使温度较高,但仍会感觉比较干爽。四是辐射,太阳直接照射到人身上会使人体温度升高,如果在树荫底下或遮阳棚下,感觉与太阳直接照射就完全不一样,一般阴天与晴天人的体感温度相差4℃至6℃,甚至更大。同时,地表辐射也是如此,地表温度高,向外散射的热量大,如太阳照射下的水泥地面与比较凉爽的水体或湿地,体感温度也大不一样。

另外,研究还表明,人体对热的上限温度为32℃,适宜的相对湿度为30%至80%。多种气象要素综合作用,温度17℃至25℃,湿度30%至60%,风速2米/秒至4米/秒左右,这是人感觉最舒服的天气。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原有体感指数的基础上,气象局还推出了“人体舒适度指数”,该指数除了考虑气温、湿度、风等常规气象要素对舒适度的影响外,还考虑到城市边界层内的多种物理和化学成分对人体健康的综合影响,比如反应性气体、紫外辐射、水汽以及它们在边界层内的相互作用和演变特征,更加关注环境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

一般来说,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借助体温调节来保持平衡。但人体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就可能影响到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导致人出现中暑和热疲劳。因此,在闷热天气中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气温升高,人体出汗量会随之增加,要记得及时补水,同时还应采用其他降温措施加以辅助。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