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燕安:我想让几何机器人摸爬滚打,成为美丽的强者造福人类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6月23日“我是科学家”将举办第十二期活动

“从达·芬奇到爱因斯坦”

本期演讲嘉宾

姚燕安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

我有一个梦想:

让几何机器人摸爬滚打,成为美丽的强者造福人类

姚燕安采访视频:

机器人应该长什么样?大多数时候,他们像人;有时候,也像动物,比如机器狗;有的像昆虫,比如像仿蚂蚁的六足机器人或仿蜘蛛的八足机器人。

姚燕安的机器人,像雪花。

(像雪花一样的机器人|供图:姚燕安)

“我自己提了一个新名词,叫‘几何机器人’。外形就是几何图形,可能是三角形,也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六边形,像一种抽象的雪花造型;还有立方体,比如四面体、六面体或金字塔型。”姚燕安这样解释,“不同于传统的经典构型的机器人, 我希望在技术研究里面,探索一些前所未有的,更独特的这种结构概念的机器人 。”

本质上,几何机器人是基于“多模式整体闭链连杆式移动系统”的机械结构,但在姚燕安眼中,几何机器人像一种独特的、可以移动的生命体。“我现在也不知道它要干什么——但我希望,他也许是一种独特的生命,沿着一种独特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几何机器人像一种独特的、可以移动的生命体|供图:姚燕安)

除了独特理念,“几何机器人”的 实用性 ,也是姚燕安研究的目标。

“因为 它的形态很复杂,可以变形,就可以适应地形 。像野外地形,往往很复杂,有各种斜坡、垂直墙、壕沟、各种草地、崎岖不平的地方或者泥泞的路面。这种复杂地形,如果用传统的机器人,比如轮式机器人,它就不是很容易适应,用履带又很笨重,用腿会比较灵活,但是负载能力和刚性能力又不是很强,所以速度也比较低。

(几何机器人可以通过变形适应地形|供图:姚燕安)

比如发生地震后,很多人被埋在地震废墟,这时救人如救火——但很遗憾,天气恶劣时飞机不敢降落,地面救援的突击车辆也过不去复杂的地形。2008年的汶川地震,促使正处于瓶颈期的姚燕安开始思考。“当时我就坚定了一个想法:希望可以创造出有特殊能力的机器人,可以适应复杂的地形,摸爬滚打,可以去常规机器人不能工作的地点去工作。”

在姚燕安看来,这属于几何机器人“通俗的用途”。

还有一些不通俗的。“还有一类,我在和航天部门合作,做一些星球探测的机器人,比如月球车或火星车,去面对未知地形。”

“做这种高科技的研究就会发现,尤其当我们创造出很强大的机器人或力量,这种力量有时你不太容易掌控它,或者就没办法掌控它——这一力量往哪里去走,往哪里引导它?”

姚燕安给自己的答案是:“ 我希望诱导出来人类更美好的一方面 ,把冷冰冰的高科技或很强大的力量,用人类的情感和美学视角,把它引导向对人类更有利的方面,比如说使人类生活更美好,比如说抢险救援,比如说终极的一个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 。”

6月23号,欢迎大家来77剧场,听姚燕安老师聊聊几何机器人的故事。

6月23日下午14:00-16:30

北京· 77剧场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刻报名

(报名截止到6月22号)

报名成功者将在6月22日前收到短信通知

名额紧俏,请珍惜到场机会哦~

建议成人及12岁以上青少年参与